jspxshequ 发表于 2013-12-26 15:21:35

我校教学设计表的三次变革-1

一、对原用“备课笔记”的剖析
2001年闵行区第四中学并校后,立即投入了“新基础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抓住课前准备环节,开展微观的深入研究,很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我们在“新基础教育”的教学价值观、教学过程观的指导下,提出了“新教学方案综合设计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细化“弹性化教学方案”的基本要求,促使教师在课前运用新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教学,在形成相对规范的同时,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从而催生出新型的课堂教学形态。
但是,在很长时间里,我们一直沿用原来的备课笔记本,其规范的框架和内容如下:
  http://www.jspxedu.cn/uploads/100527/49_133758_1.jpg
也许对于铅印的固定的格式,人们总抱有某些敬畏;或者是对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所以难得留意,难得关注。而“新基础教育”共同体内的许多实验学校,都对原用的教案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原先的框架、原先的模式一次次地被打破。就在这个时候,叶澜教授连续发表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和《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三篇重要论文,为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我们在重建了“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过程观和评价观之后,重新审读规定教师如何备课的教学设计表,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学生缺位
      教学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确立,是建立在对学生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失去了这个基础性的前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叶澜教授在我校听课时,曾向老师们提出如何“读”教材、“读”学生、“读”自己的问题,如果教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都可以从教学参考书上移植的话,那么连对教材的研读也就可以放弃了,还谈什么“读学生”呢?
      2.价值单一
      在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教案中,它不关注知识活化、结构化,把知识僵化、孤立化。把重难点当作惟一的教学目标,认知过程中的智慧碰撞、情感冲突淡化了,取而代之的,主要是听和练的操作。对教材的重组意识,对知识的结构化,对教学中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都很难实现,甚至会化为乌有。
      3.过程单向
在教师主宰课堂、掌控一切的课堂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的活动。学生是因为教师的教、因为被动的接受而存在的,所以,在原有的教案格式中,对教学过程是不提什么要求,也不作什么研究的。
      4.反思苍白
      重视反思和重建,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认同“课后教学笔记”的提法。但对内涵必须有明确的规定。没有针对性的、重建性的教学笔记,不仅无助于教师的成长,反而会成为教师的负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校教学设计表的三次变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