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3c32 发表于 2015-7-31 15:12:19

营造积极课堂氛围 实现有效历史教学

本帖最后由 名师3c32 于 2015-7-31 15:17 编辑

                                                             营造积极课堂氛围   实现有效历史教学                                      商河实验中学      杨春道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而要在课堂上达成教育和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就是能够并且必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常被比作“组织人格”,正像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人格一样,每个课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氛。所谓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成长,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从学习的内容到学习的方法、从知识的生成到知识的掌握、从自主探究到学科思维的培养,处处体现出学生的参与合作、乐于探究、勇于实践,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积极的课堂氛围应当是全面的,而不是仅仅体现在知识层面的互动上;积极的课堂氛围应当是深刻的思维碰撞融合与升华,而不是看似活跃热烈实则肤浅简单和苍白;积极课堂氛围的师生关系应当是融洽与和谐的,而不是疏远和紧张的。一、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是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强心剂”    课堂心理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软环境,其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而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是激活课堂心理环境的关键所在,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营造积极课堂氛围,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夸美缪斯语),保证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       小组教学,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实现了学生之间的多种交往方式。在学生的合作与竞争中,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增强。把主体性思想寓于教学过程中,是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强心剂”。    比如,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是历史性和现实性较强的一课,对于本课,我以“两岸关系”为主题,把学习目标分解为:中国古代的两岸关系、中国近代的两岸关系、20世纪(1949年后)的两岸关系、21世纪的两岸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关系的重要拐点、如何加强两岸交流促进统一等六个目标,并在课前把前五个目标分配给相关小组,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课堂限定的时间内,问题的解决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同学们的准备工作是非常积极的,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始料未及的:两个小组分别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近代的两岸关系;一个小组以新闻说明的形式介绍了20世纪(1949年后)的两岸关系;一个小组则用丰富的图片资料说明了21世纪的两岸关系;另一个小组用图表形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关系的重要拐点。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进一步帮他们完善方案。   上课时,各小组纷纷展示自己,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当然,限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学生们的准备和展示不免有缺憾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积极的课堂氛围,实现了教学的目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有效设疑,学会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是营造积极课堂氛围“催化剂”       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思维方式的丰富。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教师角度讲,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让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讲,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或问题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动”“活”结合,就催生了积极的课堂氛围,为有效历史教学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激活学生的思维的关键之一是教师的有效设疑。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时,我通过丰富的文字史料和生动的图片,从“左”的政策的表现、“左”的政策的结果到对“左”的政策的认识、如何正确制定政策,创设了层层递进的系列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保持了积极的思维状态。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激活学生的思维的另一个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质疑。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总结归纳出了一个让学生既能找到思考的“点”又能进行“点”的思考的学习方法,我称之为“四维综合学习方法”,即:全面阅读找史实,上下求索探因果,前后左右会联系,知识迁移能应用。每一维都是思考的“点”,而在每一维上都能有“点”的思考。实践证明,这对于让学生会质疑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三、教师的课堂机智是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润滑剂”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课堂“节外生枝”,出现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情形,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机智。课堂机智是一种处理课堂教育和教学情况的独特的教育机智,它是教师教育机智的独特反应,是一种教师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操作,是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的一种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机智对无效教学和消极课堂氛围的避免,对积极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持续以及学生创新力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土地改革》一课时,我让各小组按照导学案的要求讨论土地改革的影响。但在讨论过程中,有一个小组突然大声争论起来,经询问,原来有一位同学提出一个观点,即“土地改革是对人的财产权的剥夺,是错误的政策”,小组内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因此而争论。我很惊异于这位学生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同时又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影响到学生对土地改革政策的正确认识,于是,我要求各小组对这一观点进行讨论。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当时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土地改革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营造了积极的课堂氛围。另外,教师的课堂机智还体现在处理教材的机智、恰当评价学生的机智等方面。    总之,“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语)。历史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积极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大胆参与,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挥,让每个学生亲近历史、学好历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营造积极课堂氛围 实现有效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