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W5704136 发表于 2017-11-27 09:41:05

班级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牌匾图画

      一次去基层学校检查工作,完了之后和班主任有一个简短交流。
     谈到班级文化建设,我说: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绝不仅仅只是环境的布置,教室的美化,卫生的打扫,图书的摆放,制度的建立,活动的开展等,说到底应该是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意识。
老师们困惑:如何去深挖班级文化,如何才能把班级文化上升到对孩子的心灵世界、精神思想进行改造、感化和教化?
我指着眼前的课桌:“老师们,大家觉得这张课桌有没有文化可挖?”
无人应答。
     我说:“有,且有大文化可以去挖掘。课桌与学生朝夕相伴,是孩子学习的工具,但同时又是孩子学习的伙伴。它应该是一位孩子学习成长的“特殊同学”,它见证了孩子在班内的一举一动和每一点成长与进步。如果我们能赋予课桌生命,教育引导孩子爱护自己的课桌,给自己的课桌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进行一番精心的打扮,每天进教室在心里默默向自己的小伙伴打招呼,然后用抹布认认真真的把课桌擦干净,把书本、学习用品整理摆放好。放学,再次清理课桌,心里默念:“再见,好伙伴,谢谢你默默的付出和对我的帮助,明天见。”如果孩子能真正去爱课桌,呵护课桌,他也会爱学习,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因此说,班级文化随处都有,处处都在,这就看你如何挖掘。
顺便再举个例子:“班级窗台上有一盆花,花盆边上有个特精美的小卡片,上面写着:“我也是你们的同学,也是班级一员,请大家也关心爱护我哦!”这样一张精心设计的卡片能说明什么呢?有心者总能把不起眼的东西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班级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牌匾图画
     有人打了一个比方:“学校文化它是学校中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电梯门打开,他是谦逊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这个比喻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有了这个比喻,我们再用所谓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干瘪、空洞,甚至有点抽象的理论去逐层阐述都是多余的。这个比喻同样也适用与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牌匾图画
     一个班的文化,就是这个班师生的工作学习状态、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班级文化更多时候是隐性的,但它确无处不在,处处都影响着师生的行为。它绝不仅仅只是教室的布置、环境卫生,更多的是班内成员的行为意识、价值取向、精神气质。一句话,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成员的品德素养和行为意识。”当我们看到学生在班内言语粗俗,行为失范时,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失败的;当我们看到学生在干净的教室随意丢弃垃圾时,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失败的;当我们看到学生在洁白的墙壁上留下手印、脚印,在挂图、课桌上留下刻痕时,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失败的;当我们的学生看到班徽、班歌不能肃然起敬,没有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失败的;当我们的孩子连班级公约、班级目标都说不清楚时,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失败的;当我们开展了各种班级活动,但却没有深挖和延伸,没有发挥出活动最大化的教育价值,只是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失败的........。
一个真有文化的班级,自然会有一种精神,有一股精气神,有一种品格,有一种气质,而根植和培育这种气质品质的人是班主任。换句话说,班主任要用自己的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对孩子无限的爱,带着孩子们去挖掘、开发和积淀班级这种气质品质。这就是班级文化。它的基本点是人,关键点是化。
     班级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牌匾图画
     因此说,我们设置在墙壁上的班级公约、班徽、班歌、感恩墙、生日墙、星级榜、书橱等等,不是看这些东西光不光鲜,漂不漂亮,美不美观,有没有档次,而是要让每一个板块都能讲述出来一个一个关于班内学生的故事,让每一个板块都变成一个一个有故事,有生命的教育载体,让每一个板块后面都能挖出一个巨大教育资源库。如是这样,真正的班级文化才有可能慢慢积淀和形成

SPW5704136 发表于 2017-11-27 10:45:09

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一种内涵建设,所以不要让其停留在形式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班级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牌匾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