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标题: 山东卷考试说明文科综合•历史部分3 [打印本页]

作者: sdhdzx170    时间: 2012-3-29 17:19:47     标题: 山东卷考试说明文科综合•历史部分3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3)答案略。
12.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参考答案】
(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  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 分)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评分标准:
         项目
等级        主题观点        史论结合        逻辑表述
一        进口主题
观点合理        史实准确
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
合乎逻辑
二        符合主题
观点基本合理        只罗列史实
史实基本正确        条理较清晰
基本合乎逻辑
三        基本符合主题
观点不够合理        史实不够准确        条理不清
缺乏逻辑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略
14.【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图14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15.【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4分)
【参考答案】
(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
(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也可得分。)思想家:卢梭。
(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5分)【历史一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展,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1)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作者: sdhdzx170    时间: 2012-3-29 17:20:44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