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标题:
2012年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落实练: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打印本页]
作者:
sdhdzx207
时间:
2012-3-31 08:27:55
标题:
2012年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落实练: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
A.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C.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2.五行学说不仅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 )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实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以“相生相克”解释世界,包含有联系的观点 ④不以意识、鬼神说明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观点与漫画(下图)中的人所坚持的哲学基本立场相同的是( )
A.天地合而万物生
B.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C.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D.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加上之前的智利、海地及中国汶川大地震,地震的频繁发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据此回答6~7题。
6.“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
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7.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C.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下面两幅漫画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 )
A.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B.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D.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9.南京市为建地铁三号线,决定移除数百株有百年树龄的被市民视为“城市灵魂”的梧桐树,该做法引发了南京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和热议。至2011年3月17日,南京市政府在舆论压力下,终于出台一个有利保护古树的规定:“所有市政工程规划、建设都要以保护古树为前提,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这一事件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并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不能主观臆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物质决定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在2011年“两会”召开之前,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广泛了解民意,听取群众呼声,积极酝酿建议、提案,为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咨政建言。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1.我国1995年开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政策,以解决当时许多人体内因缺乏碘元素导致甲状腺发病率过高的问题。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人又因为碘过量而患上了甲亢等甲状腺疾病,大家开始质疑碘盐的作用。从当初的全民食盐加碘,到现在出现质疑,在哲学上体现了( )
①真理是具体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必须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禅悟人生——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这体现的哲理是( )
A.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B.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C.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D.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当前学校发展正在探索一条有内涵发展之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学校教育正发生着由“发展性教育”向“选拔性教育”的转变。这一变化不仅使我们延误了对教育的现代价值及教育现代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及其影响。“大一统”的教育格局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丰富多彩的人性张扬;目标的单一性遏制了教育文化的多元发展;以至当我们确立起素质教育方向、重新回归教育的本质状态时,竟会显得那么生硬而不自然,乃至说不清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学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材料二 四化需要建设,建设需要科技,科技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投入,教育需要优先发展,因此,强国必先强教。面对人口多、经济尚不发达,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紧缺、发展不平衡等等问题,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四化需要建设,建设需要科技,科技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投入,教育需要优先发展,因此,强国必先强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14.1928年,弗莱明发明了抗生素——青霉素,当时被誉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抗生素问世后,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如今,抗生素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药品。
然而,抗生素的滥用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近日透露:2009年全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而“输液量最大的就是抗生素”。我国人均消费抗生素为美国的10倍!令人触目惊心的还有如下数据:中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死亡占40%。大输液导致的另一大恶果,那就是新抗生素研发速度赶不上耐药性细菌出现的速度。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超级细菌”,已经给人类敲响警钟,“将来人类无抗生素可用”也许不是危言耸听。专家呼吁:不要把抗生素看成是灵丹妙药,要慎重使用抗生素。
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
答案
1.C 2.B 3.C 4.D 5.B 6.B 7.B 8.C 9.D 10.B 11.C 12.D
13.(1)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从材料一可知:“大一统”的教育格局,目标单一性的教育教学现状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没有实事求是,从而导致缺乏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各种弊端的影响的扩大蔓延。②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党中央、国务院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对国情教情等作出能动的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创造和自觉选择的活动,同时也是运用教育规划纲要来能动地促进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③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关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在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①强国必先强教,说明作为文化范畴的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②“四化需要建设,建设需要科技,科技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投入”蕴涵了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一定的文化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文化科技创新。③优先发展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4.(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及使用方法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对抗生素的认识也是这样。
(3)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