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标题: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shenyang160
时间:
2012-10-15 19:09:25
标题: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题旨】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
学生
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
教师
在
学生
学习
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
学生
自主
学习
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
学生
有效地
学习
知识
?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
学习
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
学习
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
教师
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
教师
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
学习
者已有的
学习
基础及
知识
背景。高二
学生
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
学生
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
学生
与文本的距离,让
学生
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
学生
。让
学生
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
学生
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
学生
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
知识
,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
学生
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
学生
解读作品。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
学生
展开讨论,
教师
引导
学生
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 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 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这节课结束了,但
学生
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
学生
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 。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作者:
shenyang160
时间:
2012-10-15 19:09:41
作者:
shenyang160
时间:
2012-10-15 19:09:57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