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标题: 语文教学之根本——文化传承(1)(本人原创请勿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sy285    时间: 2014-7-18 08:59:39     标题: 语文教学之根本——文化传承(1)(本人原创请勿转载)


语文教学之根本——文化传承

前言:从教近十五年,从朝气蓬勃,到成熟内敛,从未懈怠的我,近几年却对自己的工作价值产生了怀疑,甚至忧心忡忡。每天带着学生一同辛苦劳作,却看不懂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中国书,课间隙学生只能在漫画中痴笑着舒缓压力。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零七八碎的是非题和绕来绕去的含糊其辞,这种捉迷藏式的应考,只能让我们画出更大更细的迷宫让他们跳进去,无法自拔,身心所累,苦海无涯。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果我们一直在南辕北辙,那么指路的我们指向的前路之末就是消失的中国。

一、语文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承

自从五四时代的学者抵毁中国文化,他们是食了古书的甘味,成就了一代大儒,却过河拆桥,反说先师种种不是,他们是见识差还是品德坏?见识差,往往比品德坏还要坏。至于新一代的抵毁者,大都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类的漫骂,毫无学问了。三十年算一代,五四全面破坏后,民族的文化就断了传承。五四文化的悲剧,是由于满清入关后以文字狱箝制知识分子思想两百余年,闭关自守,未能早与西方相观摩,文化处于停滞甚至退堕状态。依牟宗三先生所说,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没有思考的能力,而没有思想,就没有生命。清末救国的方式是义和团,结果此路不通,民国初年又一次为救国,则不免急切,牵怒于经典。较温和者,认为经典是万世常道,但不适合救急,较鲁莽者,如胡适之、陈独秀,要全盘西化,而全盘西化的前提是先要打倒中国文化,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儒家经典。

这些食甘诒骂腐朽的一代大儒们不是读过经书吗?但清儒自乾嘉以来,一向反对宋儒,他们读书渐渐丧失了那种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的志节。到了清末民初,那种民族衰象更是可想而知了,若非大智慧,有千百年眼光者,鲜不落入时代漩涡之中,这般之人等,皆为无用的读书人也。天下风气如此辈急躁的所谓专家学者,以政府的力量,经由教育,先让国民不识中国字(推行简化字),进而使国民不会读古书,然后灌输全盘西化思想,直到今日,中华民族于是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中西文化的会通,本是一个大时代的契机——本来这个会通的路,是五四时就应走的方向——可惜中国白白浪费了八十年!到底是人家跑得快,还是我们奋力自断双足爬行?老子曰:不知常,妄作,凶!如何趋吉避凶,天下太平?唯有传承文化这条路。

文化要传承,必定要从语文教育开始,而教育的基础是在十三岁之前,尤其语文教育要在十三岁之前完成,这叫做“学习的关键期”,超过十三岁,一个人语文要进步,就“费力多而收工少了”。语文教育的方法是用高度的语文来涵盖低度的语文,让他熟读到背诵,也就是人间最难的书,在他还不知道困难不困难的时候都已经背完了,放在脑子里,再经过十年八年,可以酝酿成熟,成为一个有高度语文能力的人。有高度的语文能力,才能进入高度的语文世界。所谓高度的语文世界,就是前人留下来的“经、史、子、集”,一个人能够读“经、史、子、集”,他所面对的都是圣贤豪杰,对他的心性涵养必有潜移默化的效果,能领会“经、史、子、集”的智慧,他才能成为一个继承中华文化的人,小时候读出“满腹经纶”,到用时,就会“融会贯通”,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不要怪自己为什么对中华文化认识那么肤浅了,因为你没有能力,你连读中国书的能力都没有。所以谈文化的传承,第一步,就是让中国人恢复读中国书的能力,方法就是让他在十三岁之内,在语文能力正在成长的时候,就让他读经典。不要问他懂不懂,他只要现在熟悉背诵,供他一辈子去懂,他就会懂一辈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语文应培养什么能力?

惟记忆力。明末陆桴亭论小学一文中写道:“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熟读成诵。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读。且不能读矣。”

所谓教育,就是在其自然发展规律下实施的最符合人性的教育。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但反过来“教育即生活”则是大谬误。我们这么多年被西方“实用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主张教育即经验,强调儿童中心本位,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强调以儿童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即做中学。这个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就能掌握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而不是需要专门熟背什么东西,“死记硬背总是有害的”“理解才是记忆的前提”等等学说,至今仍在教育界中大行其道。

不难发现西方教育理论强调理解力很重要,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要把理解力放在培养理解力的基础之上。理解力是在十三岁以后才随着生理和社会阅历快速发展的,而且理解力要以记忆力为基础,或者说理解力是用的能力,一定要构建它的体,记忆力是构建儿童脑神经培养思维能力最好的方式。凡是记忆都是“死”的,只有“死背”,这个人是活的,他将来才能够活用,所以死背的越多用的越方便,我们受到现代教育的成年人,遇到一些情景,你有感受也讲不出来,这时叫做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因为以前死背的不多。一个人在记忆力发展最旺盛的阶段,如果只是“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如此浅白空洞的东西存进大脑,将来在理解黄金期又有什么可拿出来理解的呢?小学语文教育正处在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时期,却只有十二本浅显的白话教材,不出三天便可读一遍,而这三千字的文字又能教化出什么呢?“我手写我口”的东西,不必去教。2500年来,大浪淘沙,《论语》《孟子》《老子》成为人们公认的经典、世界共同的智慧,其它如《大学》《中庸》《庄子》《易经》等等也在经典之列。这些经典的思想文化价值经久不衰,任何白话文,都难望其项背,即使此后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也不可同日而语。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子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高瞻远瞩,数典忘祖的时代已经带给你们几代人巨大的精神贫乏,我们决不能让下一代再次成为文化的侏儒。

读经教育是训练记忆力最好办法。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总结:“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所指的中国人是特指古代受过传统教育的中国人。古人的教育就是读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都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大家都从电视里知道纪晓岚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其实和申也一样,他不仅能把所有读过的奏折都背下来,连折子上的批注都能背诵下来,随时能说出中国任何一个县的地理状况、人口数量、贫富条件等,没有这个本事怎么当官?古代大部分读书人都有这个本事,所以辜先生才做了这样的总结。他们的记忆力就是儿童时期的读经训练造就的。所以不要低估了读经教育的作用,简简单单的诵读就能培养儿童全方位的能力。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