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就曾说:“搞好教育和科学的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也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就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大环节,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国当代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而错误的家庭教育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当前,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需要每位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因此,了解早期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有效地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全面地发展,将会有积极的意义。 1.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的影响活动,也包括家庭中各成员间发声的各种互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必做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确实孩子从出生后最先接触的是父母,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父母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人们在家庭中学会走路说话;在家庭中学会生活自立;在家庭中获得身体的发育,心理个性的形成等等。很多家长由于缺乏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造成了许多不好的影响。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中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尽可能的帮助孩子成长。 1.2家庭教育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1.家庭教育对性格的影响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子女有意无意的家庭教育,成为对子女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量,父母对孩子的接触、沟通、期待、激励,有助于孩子的自尊自信、道德品质、智力、语言和社 会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性格。相反,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例如在专制型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懦弱胆小,缺乏主见。溺爱型家庭中的孩子则常出现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有的儿童甚至成为家中的“小霸王”,指挥与决定整个家庭的动向。在理想型的家庭中,成人既尊重儿童的意志和合理要求,也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接受成人的正确要求,因而发展了儿童独立、自信、等良好的的性格。 2.家庭教育对心理的影响 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程度,还可能导致其成人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障碍。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现今社会父母过度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并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不良的家庭教育容易引起儿童忧郁、孤僻、伤感等心理问题的出现。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会感到身心愉快。相反,在家庭关系紧张,儿童在情绪上变化比较大,消极情绪较多,“常发脾气”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3家庭教育对孩子独立性的影响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要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 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性是因为后天教育的不当而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怕麻烦怕孩子做不好怕他们受到伤害,因此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导致我们现在社会出现了许多不能自理的青年。我在幼儿园实习期间认识了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在做事前都要求老师帮忙,而且总是强调自己不行不会,后来经过观察我发现她在和父亲一起的时候,父亲就是这么告诉她的,但是有一天我试着让她自己去做一些小事她做的很好。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独立保护自己的技能。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他们的大脑和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第二章、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富裕了,独生子女增多了,教育面临了一个空前艰巨的难题,那就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有的孩子因为从小就受到家长们的过度保护变得心灵脆弱,遇到一点小事就跑去自杀;有的在父母的溺爱下变得自私自立不懂得与人分享;有的更是道德缺失连父母都不赡养等等。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正是我们的家庭教育问题。 2.1重智轻德现象 现今社会父母过度重视孩子的智能教育,却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许多人德不配位 ,许多孩子出口成“脏”,有的甚至大骂父母。这样的人纵然有一身才气,对他人对社会又有什么用呢?“以德育人、培养合格人才”已不单只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千千万万家长们的首要任务,因为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使孩子成为有健康人格的人,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更要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关系着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 2.2溺爱型的家庭教育 父母溺爱的孩子在家,什么事情都由大人包办,多数孩子是衣来手不伸,饭来口不张。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帮办,他们以为这样就是把孩子照顾的很好,诛不知这样反而扼杀了孩子自己动手本能,更抑制了他们动手的积极性和兴趣。由于家长的过于关心,过于监护和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百依百顺。儿童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任性、放纵的坏习惯。溺爱纵容会导致儿童的许多不良行为,因为对孩子的溺爱不仅使父母在管教孩子的不良言行方面缺乏约束力,也使孩子的不良言行得到强化,促成不良行为的定型化。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2.3语言误区 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家庭语言是一种最有影响力和渗透力的家庭教育方法。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使用了错误的语言,对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心理等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例如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不许、不能、不可以”等一些否定词限制孩子,导致孩子自信心受挫,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是对的而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受指责。肯定的话,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 2.4专制型的家庭教育 有一个年轻的牛仔想把一只小牛赶进牛棚里喂食,可是这只小牛不愿意进去。年轻牛仔用力地抓住牛角,想把牛拉进牛棚,可是拉不动。牛仔的爸爸见到了,也出来帮忙,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可是这小牛发了牛劲,抵死不从,无论两人怎么费劲,小牛都不肯进去。这时他们家的保姆出来,轻轻地吹了一声口哨,然后把大拇指塞进了小牛的嘴巴里,小牛含着保姆的大拇指,乖乖地跟着她进了牛棚。教育也是要讲究方法的,让我们的所作所为更加符合孩子的心理。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办事,而且用惩罚来强制执行。这种教育方式的后果,首先会使孩子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失去安全感;失去归属感。使孩子学会粗鲁待人,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表现的情绪很不稳定;因惧怕失败而退缩,意志力差;因逃避惩罚而养成说谎话的习惯。胆小、孤僻、不合群、自卑感强。并逐渐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 第三章家庭教育的解决策略 目前我国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还处在较底的层次,即使是那些文化素养较高的学生家长,同学校教育者相比,在掌握科学育人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是明显不足,常常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收效却不大。 3.1德育教育 卢梭曾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孩子本身是好的父母施与的教育不同,孩子自然也有好坏之分。只有讲文明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文明的孩子。如果你出言不逊、打架骂人,不守秩序、不讲公德,出口伤人、不讲礼貌……那当你的孩子也这样时,你就不用感到惊讶了。“您好”“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打扰您了”“谢谢您的帮助”等礼貌用语,不仅小孩子要学会,我们做父母的更要学会。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让孩子去做,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如果让他跑,让他跳,让他玩耍,他就能长得有精神。身体如此,道德上的经验又何尝不然。所以遇到了一个问题,自己能够想法解决他,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自决得越多,则经验越丰富。若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束,经验却被旁人拿去了。 3.2挫折教育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分的溺爱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挫折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行为,在孩子遇到困难退却、逃避的时候可以有一些批评,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为不忍心、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就不愿意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当然,在孩子承受挫折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给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 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在遭受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想办法战胜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3赏识及语言教育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讲过:“今日的儿童转眼即青年,稍不注意就难补救了。”因此,就青少年的成长而言,“重要的是教育父母”。父母要懂得欣赏孩子,中国的孩子从小就一个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口中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样好那样好而对自己家孩子总是进行打击。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忽视了语言的重要性,一些否定的语言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一些承诺的语言没有兑现,让父母失去了诚信,等等。父母要切记不要对孩子说以下的十种话1、恶语2、污蔑语3、责备语4、压抑语5、强迫语6、威胁语7、哀求语8、抱怨语9、许愿语10、讽刺语。 3.4创造理想型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因此专制型家庭、溺爱型家庭和教育不一致型家庭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创造理想型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是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可比拟、无法替代的!父母一职比任何岗位都重要!父母具有的一定的素质修养是成功家庭的先决条件,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根据家庭类型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 |
|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