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能力,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讲,不单要从理论层面上去学习、探讨,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在课堂上怎样具体操作。这里我们是否可以从孙维刚老师的教改实践中得到一些启发呢?孙老师的教改成果是尽人皆知的,也是令人羡慕的,他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说,“我教他们6年数学,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我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有想法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我则审时度势,从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和眼光的实际出发,不时点语引句。但不是提示,不要提示!”认真研究孙维刚教师成功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
很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尽管做法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放手,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到邱学华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再到最近刮起的令人瞩目的“杜郎口风暴”,莫不如此。
那么,如何放手呢?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在教学目标上,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造就他们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在教学观念上,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些问题是能够自己解决的,即使解决不了,或者出现错误,也是一种经历,一种历练,也能获得一种经验。
在对学生的态度上,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说错话,要让学生敢于纠正教师本人的错误,像孙维刚老师一样,鼓励孩子“反对”自己,“打倒”自己。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改变单一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一定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和演算,归纳和总结。学生的疑惑之处也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解疑释难的方式,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分歧,教师也不要忙于下结论,下断语,而是让学生各自申辩自己的理由,展示争论才是我们的理想境界,不管争论双方所持观点正确与否,学生都能在争论中锻炼了思维能力。
如果我们的教师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坚持这样一种做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高。思维能力提高了,就像孙维刚老师所说的“学生在任何困难或课题面前,将能恣意驰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它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往不胜”。那样我们的学生还怕各种各样的考试吗?
现在,有人担心放的太多,赶紧纠偏,实际上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是教师包办太多,哪不讲都不放心。很多学生能够做的事,能够做好的事,教师也不敢放手。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讲得很明白,课堂进程很流畅,一节课教师上的很舒服,但学生却很少动脑,遇到问题学生还是不会解决。这就是一直困扰我们的“教了不会”的问题,老师讲得很明白,学生反映听懂了,但是一做题还是不会,很多老师对此很恼火,但是没有想一想问题出在哪儿呢?苏霍姆林斯基说:“产生这样不幸的原因在于,正是在智慧需要沉思、思索、研究的时期,少年都不去思考,而是教师的全部聪明才智都用来设法使自己的课讲得尽可能的明白易懂,使得少年能够轻松地掌握,结果却适得其反。”他指出“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可惜的是,我们很多老师,不明白问题产生的根源,仍然沿着这条错误的道路顽强的走下去。保定教科所卢继忠老师对教了不会是这样分析的,“教师在解题的关节处本来可以很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教师没有想到,用其细致的讲解代替了,使学生感觉题目不难。这样就造成了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的后果。”很多教师最不怕地就是讲,最大的毛病就是憋不住。这样下去,学生得不到锻炼,能力得不到提高,题不会做也就不奇怪了。也许有人会说,我也没少让学生做题呀,学生练了很多,怎么还有很多同学不会呢?这里我们要清楚,学生课下练习和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是两码事,“题海战术”是一种费时低效的做法,也许能提高解题能力,但他所付出的代价是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不能放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不愿放手,放手让学生做,就要研究很多问题,在哪放手?何时放手?如何放手?都有认真考虑,精心设计,不如教师包办来的省事,来的轻松,“满堂灌”或者“满堂问”看似教师很累,实际上是再省事没有的办法了。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这里不必多说。还有一种是不敢放手,担心放手之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解答不了,岂不尴尬?担心卡在那里,教学进行不下去,完不成教学任务。老师们担心的这些情况有可能出现,但我们能因为怕出问题而墨守陈规裹足不前吗?出了问题想办法解决就是了。担心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老师解答不了,这就需要把课准备充分一点,把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考虑进去,增强老师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这个问题就能解决。至于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要怎么看,“满堂灌”老师讲一节,表面上看教师讲完了,好象教学任务完成,可实际效果怎么样呢?“看一节课的任务是否完成,不仅看课堂是否讲完,更重要的是看在学生身上真正落实了多少,学生实际得到了多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了一定的提高。”用这样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教师讲完没讲完教材,而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师即使把教材讲完了,但很多学生还是不会,或存在很多问题,这和没讲完有什么区别?再者,学生是否卡住跟我们设置题目的难度有很大关系,如果过难,就有可能卡在那里,另外,学生也有个逐步适应,慢慢培养的过程,如果我们从起始年级就开始有计划的逐步放手,教学进度就不成问题了。我们决不能怕孩子跌跤,而整天抱着孩子,那样孩子是永远也不会走路的。
叶老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从“需要教”到“不需要教”,这里有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他用孩子学走路作比喻,说明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既而去扶携,忧恐足未健”,再则“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当学生健步如飞的时候,我们教师是多么欣慰啊,让我们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