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阅读的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中学生体验文本的重要方式。
何为语文?语文课到底怎样上,才是有效的课堂?这是笔者经常困惑的问题。
记得贺成金老师说过:其实,“言为心声”,无论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章,都可以视为人的生命的体验和表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篇文本,就是一次情感喷涌的宣泄,一种生命张力的释放。我们面对一个字,一句话,一篇文本,其实就是面对一个生命,阅读是对生命的体验。
欲铸宝剑,必先淬炼。“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体验理论认为,阅读一个文本就是体验一个作者的体验,体验作者体验过的情感,体验作者体验过的生活。萃取精华,凝成神韵。体验的过程,就是蝴蝶“破茧”的一瞬,这一瞬恰恰是一种对作者的心与心的交流,一种作者的人生与个人的体会的对照。“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破茧的过程是需要人的思维的一种反复的敲打、艰难甚至是苦痛般的反思,破茧是一种磨练,一次涅槃。但是当自己突破了,超越了,却是一种思维的升华,甚至有可能是人生的一次顿悟。顿觉“眼前一阵光明”。是一种“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鸟瞰俯观,是一股“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酣畅淋漓。
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验作者,就必须重视课堂中的诵读。以读为美,以读为上。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创设多种阅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很多教师为了缩短教学课时,增大课堂容量,往往淡化阅读;很多学生也疏于读,懒于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好好地种好课堂四十五分钟这“一亩三分地”,让课堂的阅读方式多元化发展,从而引发学生的广泛的阅读兴趣,力求得到更好的收益。只有多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深、读透,才能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挖掘出文本精髓和内涵,读出文本的灵魂。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阶段,没有一种积蓄力量的过程,学生很难去“破茧”,也无法在“悟”(体验)的时候一泻千里,畅所欲言。文本是立体的,表面是字的音、形、义的组合,背面是一个个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感悟到汉语言本身的情、味、形、色、质,让汉语的魅力征服学生的心灵,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学生的精神世界生根发芽,从而能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2.课堂上要给读留出时间。
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让语文回归本位。正如陈炳峰老师说的语文教学内容要进行减肥,教师们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追捧,以至于将一堂课上得天花乱坠、花里胡哨,表面上一派百花争艳,实际上却迷失本来,丢掉了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这些东西占用了太多时间,学生哪有时间用心去读、去体验、去感悟?表面的热闹遮盖不了本质的肤浅,外在的精彩却透露出了内里的浮躁——文本进不了学生内心。所以教师应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3.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倾向,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把一篇课文的生字词掌握好,把文章的段落层次、主题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什么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不关注学生阐述的一些独特体验和感受。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我们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见解,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领会,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对文本的内涵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比较,为文章另行设计结尾或者其他。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心声,不能去忽视学生的个性看法,毕竟“破茧”需要他自己去努力,这样的获得才是一种最美的展示。
总之,放飞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阅读空间,给学生一次破茧成蝶的机会,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应当做到的,我们衷心的祝愿我们的阅读课给学生一方自由的天空,去发现“读”的魅力,去体会“读”的情趣。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