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标题:
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打印本页]
作者:
名校长3a18
时间:
2015-7-16 18:45:30
标题:
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的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导向作用,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做呢?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有些人面对新的社会变革,总是会怀恋过去,在惊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同时,还想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来约束当今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其次,在社会转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惟利是图、金钱至上、尔虞我诈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蔓延,赌博吸毒、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的沉渣泛起,所有这些,不可能不影响到我们的青少年一代。
所有这些给青少年道德发展带来的碰撞和冲击,集中表现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在光怪陆离的商品经济社会,校园不再是一块与外界隔绝的“净土”,青少年学生也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和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反差。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正面的教育,灌输光明面的教育,但是社会上却不乏阴暗面,充满着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规范与不规范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与高尚人生观的教育,但在社会上看到的却是安逸享乐、物欲横流的消极现象,这种学校德育与学生认识社会的背反现象必然会使学生的思维结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产生裂痕,带来困惑,步入误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以全员德育和全过程德育为突破口,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功能
⑴科学认识德育为首的内涵。德育是“五育”之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素,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学校内部人人、事事、处处、时时都体现着德育,这是学校科学合理的德育布局。因此,不要人为地把德育从其他几育中割裂开来、独立起来,也不要认为德育只是团队干部的职责,与其他干部、教师无关。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桎梏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和谐健康成长。
⑵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学校领导要统一德育为首的思想认识,以全员德育和全过程德育作为学校的德育布局,制定学校领导、学科教师以及工勤人员的德育职责,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面向全体干部教师定期督导考核,形成全面覆盖的德育网络。
⑶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组织师德培训,树立“育人为本,师德为范”的师德目标,大力表彰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增强每名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和育德能力,弘扬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
⑷深化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学科德育是对学校生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方针,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配备优良师资,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激发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树立学科大德育观,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教学特色,落实德育的各项要求,落实学科教学中德育的责任,把德育体现于每一个学科,落实到每一名教师之中。积极探索学校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为准则,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研究探索学科德育的渗透点和渗透途径。把学科中实施德育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内,落实到教研活动中,落实到教师的备课和教案中,落实到干部的听课、评课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等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抓好试点,推出典型,不断总结推广增强教育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经验做法。
⑸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把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整体发展规划,积极支持共青团和少先队开展各项活动,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中学团支部书记和小学少先队辅导员。最大限度地减少德育干部的工作量,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学校要对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检查、指导和考核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6)加强班主任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班集体是学生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的第一步,是个体社会化的开始,其中,班主任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最为深刻和久远。学校要不断创新班主任工作的激励机制,改善班主任待遇,在晋升、评先中予以侧重,要在教师中形成人人愿当、争当和当好班主任的工作氛围。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之列,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倡导副班主任制度,教育引导教师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细、做活、做实。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同时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以建设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为目标,优化班级这一德育小环境。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切实利用学校开放日及教师家访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充分认识当前家访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家访制度,规范家访工作,构建教师、家长、学生三方互动、平等、和谐的关系,同频共振,切实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要高度重视对“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指导,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实践育人功能
学校要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社会德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最终的个体社会化奠定基础。
一要开发利用现有的德育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二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节日、纪念日和其他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抓住时机,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三要积极开展假日小分队、助老敬长以及“小手拉大手”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促进知行的和谐统一;四要组织开展适合学校生年龄特点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组织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对于道德实践活动,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学生每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能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三、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或教导主任任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德育工作的重大问题。要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主抓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整体布局,要建立校长负总责,德育干部、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为主体力量,家长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体系和管理机制。要紧密结合学生思想道德实际,制定具体规划、年度计划,分层管理、责任到人,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一是学校要牢固树立全员育德的观念,不断创新有利于全员育德形成的有效机制,落实每位教师的育人责任;二是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德育干部的配备;三是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德育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制度。将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效果作为重要的评选指标,把学科教师作为评选的主体。建立校级德育教育工作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表彰制度,每年要评选表彰一次。
(3)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坚持学生思想道德阶段性定性评价与日常定量评价相结合,坚持学校全员评价和家长、学生代表评价相结合,建立并完善学生德育评价档案,坚持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定期调研制度。在评价与调研中,探索规律,提出问题,改进工作,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4)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制定德育科研计划,加大对德育热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力度。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进,学术交流与经验传播同行,不断提高德育科研的质量与水平。
(5)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中学行为规范示范班级、小学养成教育示范班级”评选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诚信教育和养成教育,规范学校管理,规范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坚决执行德育干部进课堂听课、评课制度;加大德育工作投资力度。保证德育活动、教师培训、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