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标题: 以校为本推进有效教研,以人为本打造高效课堂 [打印本页]

作者: 名校长3a7    时间: 2015-7-20 15:32:39     标题: 以校为本推进有效教研,以人为本打造高效课堂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师群体针对大家共同关心的、教育教学突出的问题开展的专题研讨活动,体现了集体互动式问题解决过程。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我们深入课堂、深入学校教研组,敏锐地洞悉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选好主题,引领教师开展研究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开发校本研究资源,为实现高效课堂、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搭桥。  

  一、选好研讨主题,明确教研目标  

  新课改倡导的校本教研活动不是局限于一般教材、教法的研究,而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研究怎样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问题不在于大,而在于小、深、实。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切忌大而空。 例如,在上学期听课中,学校干部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兼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明。于是,学校组织兼职教师座谈会,了解大家在实施这门课程中的主要困惑,然后,根据教师们的需求,围绕“活动教学设计”这一专题开展了系列校本教研活动。这样“自下而上” 的研究主题,极大地激发了教师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反思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实践智慧,并与外界互动生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对话和转化。 我校自2010年一直坚持开展小课题研究,人人有课题,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想 ,学期初每位教师确定自己的小课题,周期为一年,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做好阶段性总结,形式可以是论文、案例、反思、课例等,几年来大多数教师收获颇丰。年轻教师成长的很快。有8名教师的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有20名教师在市级以上论文、案例等评选中获奖。

  二、让教师成为研究主体,确保形成教研合力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如果活动中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没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民主讨论、自由交流和智慧碰撞,就没有相互沟通、理解、启迪,校本教研活动就缺乏互动性。在活动中,组织者要善于启发教师个人思考、小组合作研究,人人有序有效地在规定时间里发言,运用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智慧碰撞等形式,调动教师全程积极参与活动,感受合作研究的乐趣和收获。  

  例如,有一次,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各组教师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定位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应该关注学生活动结果;有的认为,应该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困难和获取的主要生活经验;还有的认为,应该关注本节课目标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教师们针对各组提出的不同观点展开激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关注学生实践后的收获,更要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这门课程的最终落脚点。在大家的智慧碰撞下,形成教研合力,达成教育共识,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整合学科教学经验,开发校本教研资源  

  校本教研不仅是一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也是一种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教育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价值的资源。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教的学科、经历、经验,这是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最方便、最独特、最新鲜的资源。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学校将各科教师整合在一起,注意开发各学科教师资源,变个人智慧为群体智慧,变个人成长为集体成长,实现多学科教师资源整合。  

学校还十分注重挖掘专业人员的教研资源,将教研员、优秀教师请进学校,参与教师研究活动,与教师近距离对话,为教师专业发展引领方向。去年11月份,我校专门请市县教研室的专家给我们进行了校本教研专家引领培训,今年我校刚刚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请县教研室的领导参加我们的活动并进行点评引路。效果很好。此外,网络资源和理论书籍也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必不可少的物化资源。为此,学校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研究信息,订购60余种教学刊物,供教师们理论学习时参考。学校还将校本教研资料筛选、整理,印发给每位教师。这些物化资源,为教师提升理论研究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保证有效教研可持续

1、包组式管理+亲身参与制。

  要让教师成为一个研讨者,管理者首先要做好一名研讨者。我们采用班子成员“分科包组+亲身参与”的管理方式,由校长包管学校所有学科、业务副校长包管数学学科组、教务主任包管语文学科组、教务副主任包管体音美等综合学科组。在各有分工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四个一”:抓好一个学科,整体规化学科的教研活动;管好一个学段,组织学段间的研讨交换;蹲守一个教研组,及时了解各组的研讨动态;参与一线教师的教研活动,与他们一块总结反思。在这个管理过程中,分包引导是参与者、指挥者,也是信息传递者。如,听到哪个年级在教研中遇到了困难,我们马上跟随他们的教研活动,辅助他们剖析问题原因,寻找解决办法。这个组的问题突破了,又马上转入到另一个组化解另一个困难。又比如,得知这个组得出的经验正是那个组的迷惑,那个组的教研情势又是这个组所缺少的特色时,我们就趁机组织一次学段间的互动交换,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就这样教研中融入了管理,管理又引领了教研的健康开展。

  2、激励式评价+自动参与制。

校本教研的真正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教研工作才会富有实效。为了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我们更器重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激励评价。如:我校每位教师一直坚持课后写教学反思,同时也作为学校的常规考核项目。每月把老师们的教育随笔、故事,搜集汇编到校刊《教坛拾遗》中;定期把老师们的反思案例整顿汇编成书。又如,我们召开“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让老师们以成功者的身份互相传经送宝;我们召开“校本教研总结表彰会”,让老师们以优秀者的身份受到表扬和激励。事实上,把老师们的作品印成校刊校册并不是多大的光荣,但它却能让教师感受到劳动和摸索得到认可的愉悦,愿意把校本教研当成幸福事,乐此不疲地参与进去。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校本教研真实地记录了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所走的足迹,为教师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通过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了高效课堂。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