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幸到历城区实验小学参加过一次“名家名师走进实验小学系列活动——于永正先生专题”,感受很深。
于老师的报告使我眼前浮现出了这样一个场景:
“同学们,这节课剩下的时间自由复习,可以看一看以前学过的要求背诵的课文,也可以写一写日积月累和词语。”
几位同学不约而同的拿出了书包里的作文书,兴高采烈的问:“老师,能看作文书么?”
另一个角落又传来了更为刺耳的声音:“老师,能读课外书么?”
“不行,”我斩钉截铁的回答道,“你们基础知识都掌握好了?”
同于老师的报告之前,我几乎每个自习课都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要求学生们这样做的,可是,于老师的报告犹如对我的当头棒喝。
“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古代,前人们总结为八个字:熟读、精思、博览、多作,现在,又有人将之总结为: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听了于老师的一番话,我茅塞顿开,是啊,现在的语文教学,更注重的是人文性,却忽略了语文的本质。“工具性模糊了,人文性玄乎了,”这句话不应带给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么?我想,我们现在正在用公开课努力打造学生,却忽略了常态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意文兼得。“要培养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用两只耳朵倾听”,我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的语文性、工具性、人文性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受益一生啊!
于是,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一次上课,我要求学生从《找骆驼》一课中选择自己读的最好的一段展示给大家听,学生一个接一个的展示着,读的都很有感情。轮到李兆旭了(李兆旭,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个优秀的孩子成绩优秀、书写工整,听课认真,读课文?那不是小菜一碟啊),我正期待他的朗诵水平……好像过了很长时间,他依然没有开口,我顿时感到血往头上涌……这样优秀的学生怎能不会读课文?……是不是有什么原因?我强压住怒火,问道:“为什么不读呢?”
他一直没有说话,这是其他同学开腔了:“他怕别人笑话,不敢读。”
不会有感情朗读怎么行?我对他说:“你先练练,最后再读行么?”他点了点头,坐下了。其他同学继续读,我也不时看他的表现。他似乎一直在小声的嘟囔着……
所有的同学读完了,我问他:“李兆旭,你准备好了么?”他站起来,点了点头,开始读了:“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读的很有感情啊!看,只要读,就能读好,老师希望你以后胆量再大些,一定还会读的更好的。”他点了点头,坐下了。
我真庆幸当时没有大发雷霆,如果那样真不知他今后还敢不敢有感情朗读课文。我想,孩子的行为背后总有它认定的想法,请试着了解他,不要急于批判。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