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标题: 让学生学会倾听音乐 [打印本页]

作者: 2012vip12742    时间: 2016-3-3 09:32:21     标题: 让学生学会倾听音乐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是一种听觉艺术,在任何一种音乐活动中,都不可能没有听觉的参与,也可以说听觉是音乐艺术的“专利”,这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不过我们若问孩子“你喜欢什么样的声音?”孩子们真实的回答一定是“不确定。”就让我们也用同样的问题,自我思考一下,你将也会发现:对声音的感受是如此的奇妙,我们无法用贴切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所谓语言的尽头,正是音乐的开始。黑格尔说过:“音乐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音乐有其特殊的语言——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音区、和声、调式等各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特征,懂得“音乐语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美国著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得好“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

音乐教学现象分析:

我们的音乐课从新课改初期的盲目肤浅、到现在的有的放矢、层层深入,从只讲求形式到注重音乐课的音乐性,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但在我们的课中也会常常出现一些有悖于“音乐是聆听的艺术”的现象。

一、重讲解,忽略从音乐作品本身入手,剥夺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权利。

在教学中,不管音乐本身,只要抓到一点与作品有关的资料,就大讲特讲,冗长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内容介绍等,在音乐的一些旁枝末叶上下功夫,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对自己欣赏的音乐没有什么记忆。语言的描述、肢体语言、吟诗作画等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运用,而不能作为鉴赏音乐的主要途径。

二、过分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视学生聆听音乐的感受。

在新课改初期,多媒体的运用曾经过于太多,从而使我们感觉华而不实。其实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得当,确实能解决音乐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如音乐欣赏情景的创设,就可以借助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手段,使我们的教学显得更加生动,为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做好铺垫。但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绝不能代替一切音乐教学活动,如欣赏教学中,以画面来解读音乐,配解说词来解读音乐。让所有学生都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教师的统一“思维”,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欣赏画面和听解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音乐、听赏音乐。学生的想象力、奔放的音乐激情被束缚,音乐成了画面的配音,一些名曲被几个简单的画面诠释了,音乐课失去了听觉艺术的价值。

三、重活动、重综合、轻学生对音乐的体验

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方式很多,但应该特别提出的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既要注意参与的可能性、普遍性,也要注意内容的音乐性,更要注意音乐自身的艺术性。教师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去设计让学生学得有趣的活动。其次是学科综合的问题,提倡学科综合是对的,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音乐学科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教学中我们要明白为什么综合,怎么去做。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音乐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的聆听

让学生学会聆听,关键在教师。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交流者,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懂得倾听、品味、感悟音乐呢?成语“言传身教”,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同样适用。一个没有良好欣赏习惯,不会被音乐感动的音乐老师,能算是合格的音乐老师吗?他的音乐能感动学生吗?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普通的音乐欣赏者,要让音乐最终成为他们将来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师首先必须是个表率,是音乐忠实的倾听者。教师上好一节音乐课的前提便是自己不断的聆听音乐教学内容,在聆听中找目标、在聆听中找方法。不要光停留在就作品听作品,翻阅参考书,要想快捷把握住作品、作者的心跳、脉搏,没有倾听的积累和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不行的。

二、学生的倾听

“倾听”不仅仅是倾听音乐的过程,同时还是对作品深入感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倾听”习惯的培养和“倾听”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倾听”音乐的方法,培养“倾听”音乐的能力。

(一)给学生一个倾听的音乐空间  

保持宽松自然的情绪,拥有独立安静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倾听”环境。在每次倾听音乐前,要关注的是每个孩子情绪状态,可以先请孩子们稍稍休息(引导语:“闭上眼睛,什么也不去想,休息一会”),让孩子们保持基本情绪稳定,保持心平气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有比较宽松的心境去倾听;然后,可以安排孩子们用自己觉得坐的舒服的姿势,坐好。其间,关注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给学生一些符合其年龄特点的音乐。

提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乐曲是孩子们“爱听”的前提。提供给孩子听的曲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歌曲和乐曲。在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歌词的曲子他们容易听得懂,因为歌词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比如《祝你生日快乐》、《找朋友》、《摇篮曲》,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歌词也比较浅显,就是唱孩子们身边的事,孩子愿意听也爱听。其中还可以穿插着让孩子们听一些描摹性的、形象鲜明的乐曲。比如《狮王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小猫圆舞曲》等等,孩子较容易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形象。以《狮王进行曲》为例,两架钢琴以反复的上行半音音阶来表现狮王的吼叫。当学生听到《狮王进行曲》的音乐,马上就会被乐曲中强烈的和弦效果吸引从而引发出紧张、恐惧的情绪,并由此联想到凶猛的动物形象。除了以上所述,还可以拓宽“听”的范围,在以课程标准为中心的基础上选用一些课外的曲子,如《月光》、《图画展览会》等乐曲。总之,孩子们从带有暗示性的听转向富有个性的自我欣赏中,都需要好的音乐素材和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乐曲,它们激发了孩子们爱听、乐听、会听的情感欲望。高年级的欣赏曲目,在风格、体裁等方面丰富多彩,学生已经有了欣赏音乐的方法手段,音乐积累音乐经验也有提高,这时的聆听不仅注意横向的宽度,还应该注意纵向的深度。所谓横向宽度是指涉猎许多不同音乐流派、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 深度指的则是音乐带给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感悟。

(三)给学生层层递进的专业引领。

然而若只是提供安静的场所和适宜的音响素材,而没有一定的指导,恐怕还只是“浅尝即止”,无法做到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师的教学应该从音响感知人手,逐步展开想象、联想并引发情感共鸣,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最后升华到感悟音乐的思想境界,即从愿听到动情,从动情到理解,从理解到感悟。使学生逐渐地由低层次的直觉“倾听”向高层次的情感“倾听”、理智“倾听”发展。如何做好引导工作,如何展开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听”,而又不影响孩子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呢?

1.根据学生情况设计问题

在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可先提出若干问题,这样可让孩子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有事可做,避免孩子分心或不知该做什么的情况。不过,这些问题必须有价值,并有一定难度。记得有一次听到一位老师上的课,她给孩子们听《野蜂飞舞》,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仔细听听乐曲中描写了一个什么动物的形象?并想象一下它在干什么?结果有个孩子说出了这样的答案:“一只小兔在拼命逃,一只大老虎紧追不舍”。当时那位老师表扬了这个孩子:想象力真丰富。他让我们每一位听课老师觉得这个孩子的音乐感觉很敏锐。虽然他的答案与曲目原来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说的故事是由他所体会到的紧张、急切的心情所致,“不停地追与逃”不正是乐曲连贯、急促地旋律特点吗?如果能由此进一步地提问:“小兔子在逃跑时心情是怎么样的?”就能立刻引发出学生对自己感悟到的音乐情绪的表达。问题的设计要讲求循序渐进性、恰当性、目的性、有时还应该讲求开放性。恰当性,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目的性,指设计问题要达到的效果;开放性,指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有发挥想象的空间。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所想都应给予相应的评价,而不应禁锢于一种答案。因为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

2.让孩子学会倾听音乐语言。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当人与人交流时,我们关注的最多的肯定是对方谈话的内容,也就是语言的魅力。同理可证,当我们倾听音乐的时候,被吸引的其实也就是其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的语言。那怎样引导学生倾听音乐语言呢?那就是抓住音乐较突出的语言特征,结合孩子们的认知、体验、欣赏能力,帮助孩子逐步听懂音乐的语言,如:我在给学生听舒曼的《梦幻曲》时,就让学生用手画线条,当时我这样引导:“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用手来给这美妙的音乐画线条。你们可以用直线或曲线的形式,看看哪种更能表达这首乐曲的情绪。”结果我发现孩子们大多数都用曲线来表达音乐,我不禁为孩子们叫好。此时再问他们为什么画曲线,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乐曲悠扬、带着淡淡的忧伤。还有一次我给孩子听《玩具兵进行曲》,并用了同样的引导语,然后孩子们无一例外地都用直线来表达音乐,他们这样说:“用直线才能表现进行曲坚定有力的特点。”让学生了解音乐语言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乏味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潜移默化的手段进行,切忌简单的说教,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聆听,找到音乐语言,这样的过程会使学生有成就感,而且有利于不断的积累音乐语言,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水平。

通过反复“倾听”活动的开展和开放性的指导教学,关注每次“倾听”的过程,更多的去欣赏孩子们自我展现的、富有个性的“倾听”,强调每次的活动孩子们都能“乐于其中”,哼唱、模仿、舞蹈、甚至是沉默,只要是快乐的,只要他们体会到的,是真实的感受,那就是我们所要做的。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不能悖离了音乐本身,音乐课就是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课,音乐课要凭借音乐作品进行教学,不要异化和游历,要以音乐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音响的刺激下去感受音乐的形象和内容。我们要认真学习音乐教育理论、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摸索音乐的自我真实,辨析自身实践的是非,真正以音乐连接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老师的对话。师生共同去倾听感悟音乐,享受音乐。使音乐教学过程真正意义上成为师生共同感受、体验、享受、理解、创造音乐美的过程。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