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年级孩子的心理“断奶”
玫瑰学校 王红慧
上学期,我带一批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二个星期一,我还没到教室门口,就看见我班门口正上演着一场“闹剧”,我班小朋友小瑞在爸爸面前哭闹着要回家,不读书。我迅速赶上前,问个究竟,小瑞的爸爸又气又恼:“这孩子,变得很不像话,上学才几天,就不肯来读书了,一来到校门口就开始闹别扭,说什么也不肯进校门,又哭又闹。是我硬把他拉来的……”原来是这样,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难把小瑞和平时那个斯文的小男孩联系起来。我连忙连哄带骗好不容易把他带到了班级里,但他就像是受到了惊吓似的,不敢出声。下课了,其他小朋友都结识了很多的小伙伴,一起玩得很开心,他只是一个人躲在旁边哭,其他小朋友要和他一起玩他也不理。
一连几天,任凭家长怎么呵斥,他就是不肯来上学,并且一下课就要跑出校门找妈妈。上课基本不举手发言,心不在焉,做习题时便在教室内大哭,边哭边说“我不会”,我提醒他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做得出来了,这下更糟了,他变得心神不定、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听他妈妈说,在家里一提到学校或者老师他就马上哭。晚上说梦话都是:我不去上学!他的父母着急万分,但也无可奈何。
背景资料:
家庭背景:他是家里独生子。父母生下他后不久,便一起到外地去打工,六岁以前都由爷爷奶奶带大。2.生长史:由于家长都要上班,母亲还在外地,所以经常把他一人关在家里,他与家庭亲友间很少来往,孩子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去年母亲回来后,对他非常疼爱,想以此来作为对他的补偿,此后他便对母亲十分依恋。即使有父亲在家,仍哭着“要妈妈回家”。该学生上幼儿园时就十分爱哭,从小就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没有童年相伴的好友,3.家中管教方式:家中负责管教他的主要是他的母亲,在生活中照顾备致,但由于其自身素质不高,所以把期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在学习上对他要求较严格。
分析与诊断:
(一)该学生社交经验缺乏,在校园中感到孤独。家庭中的各位成员,都对孩子爱护备致,生活中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爷爷奶奶长期陪伴孩子,孩子与他人接触甚少,母亲从外地回来后,也未曾很好地带他与同龄人接触和玩耍,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下课时,满操场乱跑而不能参加小朋友们的游戏。遇到不懂不会的也不问老师和同学,而只知道一个人小声哭泣。 (二)该学生尚未作好成为小学生的心理准备,无法正确面对学习上的困难。 上了小学一年级后,课程压力作业负担和正规学校教育的组织纪律约束等等,构成了他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学习要求一再提高,他不能适应。而且他的学前基础不是很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思想不集中,不爱发言,学习效果差。做习题时,遇到不会就回头看别人的答案,而拒绝老师的帮助。在学完课文,做书上习题时,他突然哭着说:“老师,这个怎么写?”老师说:“你不要哭,老师教你!”他仍哭着喊:“我不会写!”老师说:“不会写先不写,下课再写!老师教你。”他仍大哭不止,直到下课见到妈妈才不哭。
(三)该学生在学前未进行过模拟小学式的,有目标的学习。该学生还停留在幼儿园状态,过分依恋妈妈。例如:老师讲课时他很少哭,一做习题就大哭不止,而且与同龄人不同,他哭时不知道自己抹眼泪,须他人为其擦拭。每次老师与同学的劝说都无效,必须见到妈妈才止住哭。 综上所述,该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是导致哭闹的外因,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交经验是导致哭闹的内因。
辅导策略:
根据该学生的情况,须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辅导对策。首先,应从学习辅导入手,帮助他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潜能,激发他的成就动机,辅导学习方法与策略,满足其尊重需要,使其觉得学习对他来说并非不能克服的困难,树立学习自信心。运用“强化”理论,由于该学生的情感可控性较差,难以自主的进行情绪调节,所以作为辅导者,我们采取及时帮助的方式,消除学习上的困难,不使他的情绪积压,进行负强化。同时进行正强化,不断肯定他的进步,给予鼓励,树立自信,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其次,在辅导学习的同时进行社交辅导,自我意识辅导,达到平稳情绪,调整认知,指导行为。从环境方面来讲,协调学校和家庭两个系统,特别是改善学校支持系统,更为重要。小学儿童往往在独立学习和集体活动过程中,锻炼调节情绪的能力,形成比较稳定的情绪,因此辅导者应在班级中多开展集体活动,指导该学生与同龄人交往,使他在校园生活中得到乐趣,克服孤独感和畏惧感。
辅导过程:
(一)增强自信心。1.我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行间巡视时,多注意看看他会不会,多给他一些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机会,每次课间都询问懂学懂了没有?并且用一些问题来考察,保证他能够次次过关,不在学习上留下隐患。他开始不敢说出学习上的问题,一周后,开始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了。2.数学老师每次上数学课之前,都先把他叫到身边,先问问他上次学得还会不会?并且出一些上节课的习题让他做,在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的同时,多给他鼓励和表扬。课堂上作习题时,总是走到他身边,先问他会不会?及时帮助他。开始他不会时就急得想哭,老师立刻就告诉他,两周后遇到不明确时,老师说“等一下,先空在那”,他已经不再哭了,而是等老师有空时来帮助他。3.在平时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中,每次当他写对时,老师都及时表扬、肯定,并赞美他聪明,渐渐的他只有遇到不懂才问老师,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经常得到老师和班里小干部的称赞。
(二)改善家庭环境我和其父母以及爷爷奶奶进行面谈,了解到以下情况并商议对策:
1.从他在家中的表现,对学校生活的反映,知道他从小就爱哭,胆子很小等情况,指导其父母应多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多带他外出,锻炼胆量,培养勇敢的品质。
2.其父常年在外工作,其母性格柔弱内向,指导其父应帮助在家中树立起其母的威信,共同教育孩子,工作之余多陪伴孩子,使孩子在吸收母亲温柔和顺的品质同时,也吸收父亲的勇敢灵活。
3.父母对孩子生活上溺爱,学习上要求很严,指导其母亲应在学习上多帮助他,每天在家中巩固学校所学,但在家中作业时不宜总陪着他写,要养成独立完成的习惯,不懂再问。
4.指导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不宜对其要求过严,令其畏惧,应多带孩子在学习之余放松放松,玩玩具、看漫画等,培养童年的乐趣、丰富生活的同时,帮助他找到排解情绪的正确途径。
5.该学生接受全面辅导一周后,与其母电话联系,了解其在家中作业时已经不哭了,也愿意出去散步,经过劝说愿意独自来上学,在家中能够进行娱乐活动。进一步指导其母要多带他去亲友家走动,指导他结识一些小伙伴,积累社交经验。
(三)满足亲和需要。
1.任何时候,都要让该生觉得老师很亲切,每次与该学生进行交谈时,都像母亲一样轻轻的抚摸他的头,有时将他搂在臂间,整理他的头发,轻轻的劝说。
2.与各任课老师商量好,每次上完课都给该学生一张笑脸卡,奖励他,夸他很聪明,很听话,告诉他老师很喜欢他。
3.课间常叫他到身边,像姐姐一样的陪他做游戏,给他讲故事,送给他可爱的小贴纸。
4.该学生生病在家休息时,组织班里的学生去看望他,和他说说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引起他对学校生活得的留恋,鼓励他好好养病,早点回校学习,班里的每个小朋友都想念他。
5.外出活动时,老师都特别照顾他,给他糖果吃,休息时和他坐在一起,表杨他今天特别听话。
6.考虑到他的重大进步,在开学两个月后,给他颁发“喜报”,让他拿回家与其父母共同分享进步后的喜悦。
(四)加强班级建设。该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不适应,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社交能力,情绪无处排解。针对这一点,根据班级状况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辅导: 1.调整座位。找到班级里学习成绩好,课外知识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好,热心善良的苏畅同学与该学生同桌,经常与苏畅同学交谈,指导苏畅在课后做习题时可适当帮助他,下课时如他有问题,要尽力解答,下课时多陪他讲故事等。此后该学生表现出下课时不再满操场乱跑了。2.指导小组活动。找了班级里几个成绩较好,很懂事的同学,与他组成一个小组,下课开展不同的活动,并带该学生加入其中,教他怎么做。此后,他参加了老鹰捉小鸡、开火车、丢手绢等多种集体活动。3.协调各任课老师经常找他交谈,告诉他: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你,爱和你在一起玩,你也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向各方面都表现好的小朋友学习,认真写字,上课积极发言。4.平时,老师们常教他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擦黑板,带他去办公室送本子等,指导他见了老师要问好,增加他与陌生人接触的经验。5.每次他哭时,班级里的小朋友纷纷拿纸递给他,下课时很多小朋友都劝他不要哭。考试前,班级好几位较懂事的小朋友主动鼓励他,劝他不要紧张。平时要指导该学生有礼貌地对那些帮助过他的人说谢谢。结果与思考 现在,董样小朋友已不再哭,表示爱学习,愿意上学,遇到困难会举手问老师,不懂的地方会主动找其他小朋友讨论,有时还会帮助其他小伙伴,偶尔作业做得不好也不表现出过分焦虑,而是仔细订正,并且能够参加课间活动。家长为此特别感谢学校对他的帮助,本个案总的说来辅导干预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从个案本身看到,如此全面的心里辅导在学校支持上十分得力,对该学生来说学校环境的改善是明显优势,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爱心是重要因素。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走出幼儿园,跨入小学的门槛,一切都是新的。他们天真烂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由于年龄小,正在成长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幼小的心灵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有的学生会因某些原因,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另外,他们对教师和同学都有陌生之感,在学前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小学教育开始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儿童所达到的已有心理水平又不能完全适合于这些新的要求。这样一来,就使小学教育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矛盾。心理卫生学家卢格说过:“人类的心理,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社会交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不宜因为自身原因或出于安全考虑而忽视了孩子与同龄人、陌生人交往的需要,心灵上孤独的孩子常不懂得怎样独立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情绪无处排解,难以适应对他来说陌生的校园环境。对此,我们在进行学习辅导的同时,加强人际交往的辅导,引导排解情绪的正确途径,溶之于一个充满快乐和爱心的儿童群体之中,使其得到放松与满足,树立自信,适应校园生活。让刚踏进一年级新环境的孩子完成心理上的真正“断奶”。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