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标题:
通过两个案例反思家校合育工作
[打印本页]
作者:
SPW5706649
时间:
2016-9-4 22:30:58
标题:
通过两个案例反思家校合育工作
案例一:我班学生刘同学。原家庭住址在国棉厂宿舍老平房,全家挤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屋内,客厅、餐厅、卧室混在一起,孩子的写字台左侧是电视机,父亲常年在外开大车,母亲因照顾4岁小妹妹暂时在家,学生没有单独学习的房间,小妹妹性格特别活泼,哥哥写作业时经常在旁边问这问那。家庭没有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当时,恰好德育处安排“改变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为主题的家校合育工作。要求进行家访,指导家庭创造有利于孩子学习的家庭氛围。通过两次家访,与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对孩子的家庭学习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今年春节后,该生父母在幸福里小区买了房子,搬进新家后,专门为孩子准备了一间书房,为孩子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从上学期期末开始,该生学习成绩一直步步提升,从入校的300名到200多名,升级考试考到126名。
案例反思:
恰当的家校合育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促进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我认为,该生家庭买房子肯定不是因为我的一次家访,但是有了这次家访,家长起码在今后为孩子的学习创设一个好的环境方面比原来考虑的要多,真正对孩子学习进步起决定作用应该是:家长对老师的家访心存感激,更加重视对孩子平时的教育,孩子对老师的家访也深受感动,全班46个学生,就选择他一个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他认为自己是比较幸运的,老师的这种举动触动了他内心深处学习的动力,所以逐渐进步。
应该说,学校安排这次家校合育工作后,我作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和准备工作,并且在家访之后,平时开家长会、电话交流也不少,因此,这次的家校合育工作在该生身上收到了非常有效的教育效果。是一个成功的家校合育的案例。
案例二:
我班学生孙同学,性格特别内向,平时不爱交流,不爱说话,成绩下游。母亲对孩子的学习十分关心,经常打电话与班主任交流。对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都非常支持,孩子也愿意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来。上学期12月份,学校要求每班安排部分家长到学校听课,孙同学的家长第一批报名,非常积极。课堂上,四科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对家长来校的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提问或难或简单的问题,争取给家长一个了解自己孩子上课情况的机会。上午四节课上课老师都是这样想的,希望来到的家长不能白来,要有些收获。然而,这种好心在孙同学身上却起了相反的作用。原因是,课堂上提问比较简单的问题该同学没有回答上来,对多数学生来说,这也是家常便饭,没什么大惊小怪地,可这位同学觉得自己在家长面前,在其他家长面前,在全班同学面前好像丢了面子,第二天就不来上学了。家长在家做思想工作做不通,请当老师的亲戚做工作也做不通。没办法我就亲自去她家里了解情况,这位同学实在是太执拗,去了之后,自己用床顶住门,根本不让进卧室。我在外面叫了很长时间也不开,最后她爸爸用力推开了门。进去后问了很多问题,有什么想不开的,只字不说。所以只有我一厢情愿地与她谈了40多分钟,最后终于答应明天去上学。可第二天家长说还是不来。我想干脆让好在家呆几天,家长、老师、亲戚都追问地这么紧,不如让好静下心来想一想。2个星期后,还是不松口。我只好利用周六时间约了班里与好比较要好的几个同学又去好家里,心想同学之间可能无话不谈,(期间,我也曾暗地里打听班内哪位同学与好关系比较密切,让他们通过电话或QQ与她沟通劝导,但同学们都反映,好不接电话,也不上QQ)。我们几个去了之后,几个孩子在好房间里又打又闹,临来时,家长说好答应周一来上学。这下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回来的路上,我问几个孩子孙同学怎么交流的,他们都说没有提上学的事。真是无话可说,总感觉孙同学的性格有些太奇怪。
案例反思:
从孙同学这件事,我认为这次的家校合育工作是一次失败地教育。
总结原因:自己对家长的到来没有作足充分的准备工作,只是简单地告诉上午有课的几位老师有家长来听课,有心理准备。告诉班内同学家长来班内听课要有礼貌,主动问好,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回答问题。没有深入地备课,不是说课堂教学,而是备家长、备学生,没有仔细分析到来的家长是什么情况,对应的学生是什么性格,课上该不该都对这几个学生进行提问,答不上问题来有没有不良的后果。这一系列的问题自己没有预想,也没有同各科老师总则一,工作做得不细,不到位才会导致这种结果。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