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标题: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打印本页]

作者: ay5u364    时间: 2016-10-23 20:48:51     标题: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灵活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呢?下面我将说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有效利用教材

    教材是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内容及编排方式都给我们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空间。那么,如何有效使用教材呢?

    (1)尊重教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2)紧扣教材。在教学时,要把教材钻研透,知识点前后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不要人为地把教材教得太深。如教学《分数的含义》一课时教材最后一个环节是根据具体的图例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到把同一个物体平均分,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教师在教这个环节时,拔高了知识难度,和学生总结出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结果大部分学生因缺少实例,很难理解。

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育学家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不约而同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例如,“确定位置”一课,笔者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 ?)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以上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三、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总之, 有效的数学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用有效的手段来创设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也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永远的追求。



作者: ay5u308    时间: 2016-10-29 09:56:10

说得很好,学习学习!
作者: ay5u368    时间: 2016-11-2 19:07:03

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来学习
作者: ay5u343    时间: 2016-12-2 21:08:21

学生们好像都不喜欢数学呢,哎
作者: ay5u328    时间: 2016-12-2 21:09:15

写得很好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