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标题: 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打印本页]

作者: scay0198    时间: 2018-11-1 23:48:11     标题: 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频率越来越快,单靠知识的学习无法适

应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应将重视知识教学转为重视能力的培养。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就教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做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以期达到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迁移能力;兴趣培养

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性质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囊括了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等众多地理知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中地理学科在原有的传统教学讲授知识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一、迁移能力概念阐述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状况是决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这正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一种知识的获得促进其他知识的吸收,从一种技能的掌握牵引出于其他技能的习得。人类的学习都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托进行的。当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先前的知识或经验都会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对新任务施加影响新的学习有时也会对先前习得的知识经验发生反作用,这就产生了“学习迁移”现象。例如,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很容易就能学会驾驶摩托车掌握了一种乐器的弹奏技巧对另一种乐器的学习大有帮助等。在地理学习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迁移现象,如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理解了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有助于学习自然带的垂直分布规律掌握了如何分析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就能更有条理地对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等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在中考、高考考题中,知识迁移能力是其考察的重点之一。高考试题往往提供新的情境,要求考生能通过对比、联想、延伸,将所掌握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知识进行分析、迁移,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初中地理迁移能力获得的重要性

1.初中学生学习的宗旨就是能力的形成,问题的解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初中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知识的获取中获得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知识迁移能力。

具备迁移能力的初中地理学生在问题解决时,会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并实现地理问题的解决,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能获得知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实践的成功。

2.初中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能促进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地理学科是研究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学科,与人们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比比皆是。学生从书本中获得地理知识,帮助他们理解自然,了解人文,解决生活综合问题,并且能将生活中各类与地理有关的实践联系起来,与其他学科并用,服务生活,服务自己,这就是知识习得的迁移能力。比如在讲初中地理第一章《地球运动》这节内容时,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北半球的夏季,气温高;而此时是南半球的冬季,气温低。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与太阳直射、斜射有关系了。太阳直射的地方所接受太阳热量较多,气温高;斜射的地方接受太阳热量少,气温低。老师则可以用探照灯来做比喻,将探照灯直照某物体,聚焦面积小,但亮度更清晰;当探照灯余光斜照某物体,照射面积大,亮度较弱。这样的知识迁移更直观,更容易操作,学生也能快速掌握。

又比如,高原的气压为何低?气压低跟海拔有关系,高原海拔高,氧气少,空气变淡,气压就减小,此知识点牵涉到众多知识,地理、物理、生物等各科知识的综合,地理知识的迁移能促进其他学科知识的应用,能让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研究

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要从两方面着手,教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兴趣的培养。

1.中学生学情分析:

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阅历及自我学习的能力、方法策略尚不丰富,所以要想在学习中发生迁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笔者发放了350份问卷到初一年级,题目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40%的学生表示对地理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有50%对地理只表现出一般兴趣,还有10%的被调查学生觉得自己对地理没有一点兴趣。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不是很浓厚,还有的被调查学生觉得自己对地理没有一点兴趣,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必然就会伴随着产生一种去认识了解事物的动机,因此只有当学生对地理有了浓厚的兴趣时,他才会自觉地学习地理,而且常识告诉我们,“自愿的行为”相比“被强迫的行为”将产生更好的结果。

2. 教师能力的培养

教师能力的培养不仅指对教师知识丰富程度的要求,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等都是老师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经常对相似的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找出地理知识间相似或者共同规律,运用同类地理知识所共有的认识思路解决具体问题,促进知识迁移的发生,并把这种思想传导给学生,训练学生对地理共同要素的感知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归纳,找出知识间的相似点。同时也要在教学中联系乡土地理,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设计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实践观察性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迁移的发生

例如:在学习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时,归纳总结相关的知识点。

                 

3.1

热力环流总结

名称

分类

产生原因

类型

热力环流(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海陆风

沿海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风  陆风

山谷风

山区,山坡和谷底受热不均

山风  谷风

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风  冬季风

热岛效应

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

3.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动力,使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活动,并在过程进行中保持适当的行为强度直到学习活动得以完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地理有了浓厚的兴趣,必然就会产生一种动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增强,从而主动地学习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要从“趣”入手。

①寻找地理知识本身的兴趣点。地理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多的趣味点,如神奇的自然现象等等。教师要适当地选择知识本身的兴趣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兴趣产生于认知的好奇,好奇来源于认知的空缺,进而激活思维,而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思维就会处于积极状态,产生认知的好奇,从而培养的学习的兴趣。







欢迎光临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http://shequ.jspxedu.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