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传统文化与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结合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00:19: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浅谈传统文化与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结合

摘要: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德育习惯的形成是我们品德教育的结果,它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养成教育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中学生养成教育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传统文化与中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势在必行。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养成教育 指导思想 实行策略 有机结合

一:传统文化正确树立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德育指导思想

只有认识而没有养成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教育的“质”的指标。看一个学校办得好坏,只要看看学生的行为习惯,看看校风,基本情况就掌握了。因此,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重视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之成为品行优秀、表里如一的人。总而言之,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平等,自由的今天,教育的发展似乎忘却了与忠孝仁义的关联。而我们必须坚信仁义礼智信是一个健康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规范。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然而,今天的个人奋斗,名利追逐,自由放任,价值实现似乎比道德更重要,现在的孩子们也好像还有好多比道德更重要的事情要忙。当前,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从基本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文化抓起,把他们对理想的向往,引导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来,以此为契机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 传统文化与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结合方式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学校德育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义务教育提出一定要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也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发展的中学德育工作中渗透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与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结合也有多种方式。

1:经典诵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并且注重结合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的事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这与平日德育教育中容易引起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逆反的口头说教及处罚截然不同,也更利于学生所接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诵读是其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不仅能够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有利于与自己的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把自己的言行与经典相对照,不断修正与提高。

2:践行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我们不可否认,现在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安于现状,追求物质的极大满足,缺少社会责任感,说是非不分,黑白不明,虽然这些状况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可否认的是,德育工作却在长期忽视感恩教育。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学校提倡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今天,加强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意义重大。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践行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以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为例,《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主要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尊重和礼貌,在家尊重父母,对父母有礼貌的孩子在外才能尊重别人。“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教育学生侍奉父母要体贴用心,要养成向父母请安、问好、报平安的习惯,居所、工作要稳定,以免父母忧虑不安,等等。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是最原始的、本能的情感,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行和需要我们摒弃的糟粕,学生普遍了解了中国孝文化的现实意义,明白了如何提高自己“孝”的道德品质,如何去孝敬父母,如何感恩身边的人,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创建和谐亲情、获得人生的成功。  

   《弟子规》的“出则悌”中就包含着如何尊重人的教育。“兄道友,弟道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包含着和睦相处,轻财忍忿;“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包含着长幼有序;“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长者立,幼勿坐;尊长前,声要低,进必趋,退必迟。”包含着尊重长者,等等。使他们想到自己就应该想到别人,推己及人,依据人人都希望被人尊重这一普遍渴望与需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让别人也像自己一样,使被尊重的需求得以满足。

   《弟子规》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新闻报道中多次提及好心人扶起摔倒的老人而被误解的案例,校园中也有许多没有诚信的行为,因此,如何帮助中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弟子规》中的“信”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包含着做人要说话算话,不要信口开河,更不能谎话骗人,胡言乱语;“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包含着眼见为实,不信谣,不传谣;“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包含着言必行,行必果;等等。《弟子规》的诚信教育思想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要起到表率作用,这对教育学生是最为恰当的。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君子必备的道德,是交友之道,也是立国之本,和谐之本。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弟子规》加强学生爱心教育的启示。《弟子规》的“泛爱众”中所倡导的就是爱心教育思想。“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体现的所有的人都应该相亲相爱。“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体现的是要关爱、体谅他人,要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感受,隐恶扬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体现的是多奉献少索取,等等。《弟子规》所阐释的爱是博大深沉的,它不是以残酷的生存竞争为目的,而是倡导伦理学的生存方式,即从关爱别人中寻找心灵的快乐。一个人只有在被别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获得最大的心灵满足。由此成为一个沐浴在幸福感中的人。

    学习传统文化,并把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坚持认真诵读,由诵读到理解,由理解到践行,使同学们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仅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的道德水准也会进一步提升,以历史为教材创新展开德育教育,学生也会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的重要性。让学生沐浴着传统文化的雨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真正有中国味道的中国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8 04:06 , Processed in 0.02879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