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8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国学经典—《弟子规》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2:08: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解读国学经典                   —《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全书三百六十句,总共一千零八十个字,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易于儿童诵读和记忆,因此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在清代广为流传。 、《弟子规》内容概括 《弟子规》系统的介绍了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专门教导做人首要以“孝”为本。具体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对现代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成为教育子弟忠厚仁义、孝敬感恩、修身行礼、启蒙养正和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开篇一节《总序》为全文的纲要,介绍了《弟子规》的创作依据及全文概要。“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解释为:“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强调“孝”、“悌”思想,以及儒家“仁”的核心价值。从中不难看出古人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育德”,当学生具有一定品德之后接下来才是“教习”阶段,这体现的是古人的教育理念。 《弟子规》主体内容共分七章,分别是《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入则孝》教导子弟在家要孝顺父母,尊重父母,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时时为父母着想,作为儿女要为父母分忧解难;《出则弟》教导子弟在外要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谨》告诫子弟日常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做到恭谨有礼、举止大方;《信》则告诫子弟要讲究信用,不说欺诈不实的言语,奸邪巧辩的言语,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正确对待他人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泛爱众》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知恩图报、不骄不媚,《亲仁》则教导子弟要亲近有德之人,并努力向其学习,这样自己的品格才能得到提高,《余力学文》具体讲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及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引导弟子要学习儒家经典。《弟子规》虽只有短短的1080字,却概括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尤其是它将精微的道理寓于浅显的语言之中,可以让弟子受益终生。 二、 弟子规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被流传至今,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弟子规》和《三字经》一样被现代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为方面做了规范。尽管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然而在现代却有很多成人在吸取其中的精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约教授钱文忠教授更是在《百家讲坛》栏目中系统而有深入的挖掘其中的内涵,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从中不难看出现代社会对它的重视。     《弟子规》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本身就是对传统既继承又发展的好例子。很多的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孩子了解规矩的渠道就不那么多,也不那么便利,社会和家长也未必很在意。而《弟子规》作为一本浅显易懂的读物可以在不知不觉指教会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规矩。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认知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弟子规》就是这样让孩童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处世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中,如今,我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知识和规矩的失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问题,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比如,今天我们看到一位年高德劭、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你上去就直接叫人家的名字,人家肯定觉得你这个小辈粗鲁,没有教养。还有一些称职务,比如李校长、李院长、李部长,这也是一种尊称。这都可以的,尽量要回避直呼其名。这个习惯现在很多年轻的孩子没有,这时候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要直呼尊长的名字,这种规矩实际上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 《弟子规》中每一部分都时时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即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仁”、“孝”、“悌”、“泛爱众”等无不体现出具有儒家思想的传统道德观。 三、 弟子规在当代社会的局限性 然而《弟子规》作为儒家思想建设的产物,也具有其思想局限性。如“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告诫子弟:“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现今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独尊儒术”了,儒家思想虽然作为中国传统的正统思想已有上千年,但现代社会讲求的是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要积极学习先进科学知识,阅读中外古典名著,这样才可以促进自己多向发展。因此所谓的“非圣人书不读”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尽管如此,《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当代社会仍然尤其积极的社会意义,因此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尊重它,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并付诸生活实践。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的虽高 ,但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的反复读诵 ,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至行为的指针。

沈阳市第七十二中学    王晓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4-12-31 22:18:47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5-1-7 11:05:44 |只看该作者
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地板
发表于 2016-1-19 11:51:45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中有很多教育学生会学习的句子,我们要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教育学生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习的最起码条件,只有上进的心,才能去实践。当我们老师进入课堂的时候,看到整齐的桌椅,看到静静等老师上课的同学们,我们会觉得自己做一名老师是那么的光荣,想把自己的所有知识全都教给学生们。这样,老师上起课来有精神,同学们学习起来更有热情,他们听课是那么认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肯定会非常高。《弟子规》中还有这样的话:“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这些是教学生读书学习的技巧,意思是说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样,他们在学习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就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问同伴、问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4 11:10 , Processed in 0.01672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