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个圆滑的老实人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1:53: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大事要方小事要圆,可谓人生的最高境界。万变不离其宗,懂得了这个的道理,掌握了做事可方可圆的技巧,就会浑圆玲珑,无往而不利。做个圆滑的老实人,就要懂得做人的“心机”。
  
  见什么人上什么菜
  对于任何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嘴勤是他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一个人想要在这个社会上好好生活,就应当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比如,见了上级,要把姓氏及职务“喊”出来,哪怕是自己的铁哥们;见了年老的,应该称呼“阿姨”或“大叔”;见了比自己大的,知道叫“大哥”、“大姐”,从而给自己人际交往增添一道润滑剂。人们只有做到了嘴勤,才能受到他人的喜欢,以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现实生活中,那些懂得说话技巧的人就像是“变色龙”,能根据周围的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肤色和外表形象,非常适应各角色的相互转换,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看什么碟下什么菜,机敏过人。
  
  先尊重后磨合。无论是哪个上司,做到这个职位上,必定有某些过人之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精彩的过去和骄人的业绩。当然,位置再高的上司也不是完美的。要让上司心悦诚服地接纳你的观点,应在尊重的氛围里,有礼有节、有分寸地磨合。不过,在提出质疑和意见前,一定要做出一些能够说服对方的计划。
  
  对同事,要做到多理解慎支持。对同事,我们不能太苛求。在发生误解和争执的时候,一定要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别人想想,体会一下对方的处境,不可情绪化。同时,对工作我们要拥有挚诚的热情,对同事则必须选择慎重地支持。支持意味着接纳人家的观点和思想,而无条件的支持只能导致盲从,这样就可能会有拉帮结派的嫌疑。
  
  对待自己的朋友,要善交际勤联络。多交一些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朋友多了路好走嘛。因此,空闲的时候给朋友挂个电话、写封信、发个电子邮件,哪怕只是片言只语,也能使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不少。
  
  对下属要多帮助细聆听。帮助下属,实际上也就是帮助了自己,因为员工们的积极性发挥得愈好,工作就会完成得愈出色,你自己也就会获得更多的尊重。而聆听更能体会到下属的心境和了解工作中的情况,为准确反馈信息、调整管理方式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要露齿一笑。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竞争对手处处存在。当你超越对手时,没必要蔑视人家,别人也在寻求上进;当人家在你前面时,也不必存心添乱找茬。无论对手如何使你难堪,露齿一笑,既有大度开明的宽容风范,又有一个豁达的好心情,在你的竞争对手心里,说不定早已经向你投降了呢?
  
  生活中,有些“会说话”之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他们最大的特点,《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是其一。《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城,小心翼翼初登荣国府时,王熙凤的几段话就把他“会说话”的超凡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先是人未到话先行:“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尚未出场,就给人以热情似火的感觉。然后又拉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一席话,说得老祖宗既悲中含喜,心里舒坦,又叫林妹妹情动于衷,感激涕零。而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再让她伤心时,王熙凤又把话题一转,说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至此,她把初次见到林妹妹应有的又悲又喜又爱又怜的情绪,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
  
  身处一个环境,首先要把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搞清楚,搞清身边每个人的所好所忌,搞清喜欢听什么厌恶什么,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讨嫌的话绝对不说。特别是面对互相矛盾的双方,他们会左右逢源,两面讨好:说此好,能挠到痒处,引来发自内心的欢喜;论彼非,能点到痛处,触及软肋,让人频频颌首,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他在这个环境中一定会如鱼得水。
  
  一个成功者可能没有多大的名分,但其精神、思想、才智、抱负、健康和口才却远远超过了常人。成功者未必具备较高的学历,但却必备丰富的经验和机灵的头脑。他要练就人际周旋的过硬功夫,要不怕丢面子,对人要谦逊;要笑口常开,不论贫富美丑,一律笑脸相迎;还要有“忍”功,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更要有韧性,不怕挫折,勇敢向前;只要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利益,要想尽千方,设尽百计。他谙熟人性,摸透了人心,可以因势利导,见什么人上什么菜,为我所用,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创造出辉煌。
  
  真正地做到见什么人上什么菜,还需要与他人进一步地沟通,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首先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如果信息没有被传送到,则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说话者要有听众,正如作者要有读者一样。其次,要使沟通成功,意义不仅要被传递,还要被理解,没有理解称不上是沟通。良好的沟通并不是达成协议,而是沟通双方能准确地理解信息的意义,如果有人与我们的意见不同,不能认为未能完全领会我们的看法,而只是双方的观点不同罢了,只要对方了解了自己的意图,就算做好沟通了。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就可能把见什么人上什么菜的方法应用得很好了。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说话是有很多技巧,而“见什么人上什么菜”就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技巧。说话也需因人而异,即遇到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符合对方的心理需求,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这样,接下来的谈话就会变得更顺畅。在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谈话时,既要表现出对其应有的尊重,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不能随声附和,一味地说“是”,这样反而会让别人对你产生反感,认为你没有主见。当然,必要的尊重是应该的。
  
  例如当你和老板探讨某一问题时,要在充分听取他的意见之后,然后再把自己的见解讲出来,这样即可以表达对他的尊重,又表露了自己的见解。在与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谈话时,要显得庄重大方,不要显得过于严肃或独断。你的话不能太多,或者是说话时漫不经心,不能太过于随便,这样容易降低自己的威信,可以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的气氛,但态度要谨慎。这种因人而异的谈话方式不仅表现了你的修养,更能让对方在与你的谈话中产生对你的尊重与信任,人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点,不可不学。另外,在交往中,要学会表扬别人。只懂得批评别人的人,是不会巧妙指出别人错误的。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知之明,更何况响鼓不用重锤敲呢!在某些时候,表扬比批评更有效,更能让人保留面子,从而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谈话技巧是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有了这种能力,你可以在各种人物面前或场合展示自我的优点,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这对于你结交更多的朋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
  
  适可而止,留下回旋的余地
  制定计划,要留有余地;享受人生,要留有余地;批评别人,要留有余地;日常用度,要留有余地;再新的装修,要留下更新的余地;再窄的公路,要留下堵车的余地;再繁忙的工作,也要留下休息的余地;再紧张的关系,也要留下调和的余地。
  
  家有余粮,日子好过,日有余用,生活安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在社会,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留有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是,说连上天都会为每个人留有转机,留有选择的余地。俗话说,弹琴唱歌,余音绕樑;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留有余地,才能做到均衡、对称、和谐;留有余地,才能做到进退从容,曲伸任意。我们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别人,其实也是留给自己。
  
  一女子在行路中吐口痰,因风的作用把痰刮到一个小伙的裤子上了,该女子看到后慌忙道歉,并从包里掏出面巾纸要擦去小伙裤上的痰,但小伙恼怒的不肯让她擦去痰,并声言:“你给我舔去!”女子再三赔礼“对不起!对不起!让我给你擦去好吗!”,但小伙执意不让她擦,就是让她给舔去,这样争执下去,街上围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跟着起哄打哨闹着、笑着,但见女子怎么的“对不起!”也不会使小伙原谅她,非让她舔去不可。最后惹得女子大怒,从包里掏出一沓钱来,大约有一二千元,当场喊到:“大家听着,谁能把这个家伙当场摆平了这些钱就归谁!”话音刚落,人群中闪出两个健壮的男人,对着那不依不饶的小伙就是一阵拳脚,但看那小伙被踢翻在地不知东南西北,等站起来找那女子时,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无影无踪了…
  
  如要你做了对不住人的事,感觉自己心里有愧疚,能向人家赔礼道歉,人家气不忿说几句地听着,这也是人之常情。反过来,有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人家赔礼道歉了,只要无大碍,就不要得理不饶人,非掰扯,甚至故意报复。真要是那样,反而没了理,如果你的行为“防卫过当”了,说不定还会犯罪!
  
  待人宽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如果一件事情本来不大,就要得饶人处且饶人,而且是得理也要让三分。中国传统美德讲恕道,讲究“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暖冬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5-1-22 14:14:21 |只看该作者
“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1 09:27 , Processed in 0.01657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