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考试焦虑情绪 历城二中 李正华 不可否认,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考试成绩是重要的参考标准之一。但是,不少学生特别是那些心胸不开阔而又自尊心强烈的学生缺乏应对考试的良好心态和技能,易产生焦虑情绪,致使考试效果欠佳甚至对以后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考试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应对考试呢? 1、 摒弃虚荣心理,轻松坦然面对。 很多学生把考试分数看得过重,认为分数低便是能力低、素质差的表现,担心考不好会受到同学的鄙夷嘲讽,担心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患得患失,顾虑重重。我们应有意识的营造班级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学生富有同情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让学生专注于自身的不足,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使其懂得狂傲自大的结果必然是失败。教师应旗帜鲜明的亮出自己的观点,一次考试并不能代表全部,它只是对以前学习状态和效果的一个检测,并不代表整体能力和素质,更不代表品格和修养,老师和家长也不会通过一次考试看重一个人或轻视一个人,只要认真反思,真正从中吸取教训并落实到行动上,考试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深陷忧虑之中不能自拔,结果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是成功的第一步。 2、 充分利用“备考”,做到“成竹在胸”。 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考前备考上来,而不是考试本身,就能发挥出考试的最大效能。因为许多学生的焦虑情绪是随着考题“难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所谓“难度”,只是学生自身的感觉而已。复习不充分,知识漏洞大,“难度”就大,反之就小。所以,在备考的过程中,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心理上和知识储备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尽最大努力必须考好”的想法,在行动上全面扎实、高效投入的复习,系统科学的反思总结,真正把准备考试的过程当成一个磨练意志、追求卓越的过程,这样不仅知识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巩固,而且能收获可贵的自信。因为考前已经做到了胸有成竹,“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焦虑情绪自然缓解,这是最重要的一环。 3、 克服消极暗示,培养阳光心态。 有的学生在考试之前便对自己的能力、价值产生怀疑,预料自己不会取得好成绩。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使学生萎靡不振,整日忧郁甚至心烦意乱,无心复习功课,考试成绩不理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我们首先应帮助学生觉察自己的消极表现,或精神紧张、颤抖发凉,或生理反应、倒胃恶心等,然后指导他们向这些消极行为发起挑战,努力让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可以反问自己,“我真的考不好吗?”“我真的如此糟糕吗?”,也可以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只要我好好复习,就不会考差”“我的运气不会那么坏”……经过长时间反复练习,就可以克服这种消极暗示,树立自信。 4、 注意劳逸结合,讲究科学用脑。 不少学生平时努力程度不够,考前加班加点,睡眠休息时间减少,结果身体因过于疲倦而产生不适,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记忆力减退。所以,考前适度休息,劳逸结合,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减少忧虑的产生。同时让学生明白复习应有长远规划,早做准备,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临时抱佛脚”前松后紧的学习方式容易导致身体、心理失衡。还有适当的体育锻炼、按时就餐、注意营养均衡、不要暴饮暴食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利于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5、 考前放松训练,静心排除杂念。 在每一门科目考试前,都可以训练学生有意识的进入心静神宁的境地,避免因过度兴奋或紧张沮丧或杂念过多而影响发挥。可以让学生闭目养神,意守丹田,静下心来,想象腹中有一股气,这股气由腹到胸,在上头部直至头顶,然后再想象这股气顺着脖子、脊梁下降,回到腹部。这样一升一降,周而复始,就能排除杂念,消除焦虑情绪。 此外,考试成绩公布后的心理调适也非常重要,特别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如果一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易产生考试恐惧心理。引导学生不要自暴自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自己真正从中吸取教训,继续锲而不舍,这次考试的价值就远大于失败的沮丧;其次,要考虑按自己的实际能力是不是应考的更好,自己的优势、潜力在什么地方,以增强信心激发斗志;再次,深刻的反思自身,找出并下决心改掉自己的致命缺陷如上课走神、自习不投入、学习不扎实、粗心大意等等,下次考试定会有进步,只要从现在做起!经过这样系统的心理训练和调节,应对考试的良好心态才能最终建立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