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20:24: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的重要性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策略,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理由。本文试着去分析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优化朗读教学,希望引起各位同僚对语文朗读教学的注意。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策略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理由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策略单调、机械、生硬。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
  (1)保证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推动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时老师多做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 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 总结
     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文字只有通过多读多写才会记住,才能从中领略到作者写这些东西的意蕴何在。语文是靠积累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先秦之文论,秦之散文,汉之大、小赋,魏晋之风骨之文,南北朝之民歌,唐之诗胜,宋之词魁,元之曲长,明诗文之典盛,清曲高之和寡,近现代之小说、诗歌、散文,无一不需多读多记。常言道,见多而识广。只有多让学生朗读,多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学生才能对作者情感有较为准确地把握,从而领会作者作此之文的意图。
参考文献:
  [1]梅桂能.浅谈朗读教学.《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6期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4 09:00 , Processed in 0.01611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