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上一只振动翅膀的美丽蝴蝶 永平乡中学 吴 旭 教育,其实就是智者的权谋。我不知道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但我最推崇那种无痕式的教育理念。尤其学习王惠老师的《有效德育:基于实践的探索》一书后,让我对学校德育工作这一块认识和解决途径及理论依据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我在北华大学的心理健康国培学习,我有了深深的思考。 我主要就王老师的第五讲《有效的的德育管理策略》谈一下我的个人想法。 在这一讲,王老师谈到理性的面对教育问题和突发事件,在德育管理中会经常遇到的,管理者是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它是突发事件,往往让管理者措手不及,同时因为日常工作的琐碎,很容易让人产生烦躁的心理。所以,王老师提出要“理性”的处理问题,并特别强调是“理性的爱”。我觉得王老师即注意了管理者的心理变化,又预测了当事人的心理。只有教育者有海洋一样的宽广的胸怀,才能够“容纳”学生的任何错误,才能与其达到共情,才会有“教育”的资本。这才是一个教育者管理者应有的形象和必备的素质。 如何处理教育问题和突发事件,王老师的做法是终止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避免了由于形成评价的习惯,往往容易首先对谁对谁错的问题做出评价,反而容易激化事情的进一步恶化。王老师的处理,大大保护了当事人的心理,也给管理者一个更广泛的教育空间。抛开管理者的情绪,冷静的处理。 然后,让当事人的情绪冷静下来,不急着下结论,不听一面之词,哪怕一方是教师。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效。因为,人在情绪的操控下是很难解决问题的,也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如果管理者一味的大道理小道理的去和学生讲,出发点也仅仅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只能让当事人增加防范心理。如,学生和父母闹矛盾,我们与他讲父母的辛劳和不容易等等,他至多是听听。如果我们说,“你的父母对你要求这么严,你也很不容易呀!”学生很可能就会有种共鸣,他也会相信你,他才会放松心理,会主动说出问题的根源。之后的教育才会有效。因为,我们是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的问题,就会与他产生共情。 只有冷静后,才会抛开我们的道德好坏评判,才能有下一步的问题解决。王老师在这里举一个跳楼事件。该事件就是管理者被事情的表象所迷惑,,被事情牵着鼻子走,单一做出道德的好坏判断,而没有分析问题的根本所在。所以许多问题的出现并不是道德层面的,很可能是某种心理原因所致。所以,在遇到任何教育问题和突发事件时,我们都要找出其发生的心理原因,在心理层面是没有对错之分的,这样我们就会理解,就会冷静处理,不致使问题恶化。 突发事件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节,只有这个节顺利过渡,才会有进一步的成长,否则会折断。在学生的任何错误中只有找到那个根源,才会转化成学生成长中自助的,自教的积极事例。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基所在,也是目标所在。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一条河,是动态的,是瞬息万变的。尤其是青少年,单单进行思想教育,只能是表层的现象,如孔融让梨的教育,他知道了大梨让给了别人的道理,但他会心理不舒服,如果这种不舒服不解决,就是一种隐患。 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并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强烈欲望。我们要有耐性,善于等待,积极期待。时刻与学生的感情相通,真诚相处,热情相对,让其放松,不会感到威胁。做他们中的“蘑菇”从学生的而心理出发,不决定,不控制他们的改变,而是支持,期待,陪伴! 中小学阶段,就是一个铸造人生各种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如思考的习惯,倾听的习惯,文明礼仪习惯,诚实的习惯,有主见的习惯,敢于发表见解的习惯,不伤害不妨碍他人的习惯,自理的习惯……所有这些就围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大木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成败就取决于该木桶的容量,该木桶的容量就取决于每个人习惯的短板,这就是木桶理论。比如,学生升到高中后认为中学的知识是小case,但为什么原来成绩相仿的学生却有很大差异,除了智力因素外,关键的因素还是学习习惯决定的。 习惯养成不易改。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积极关注学生的一点点改变,对学生的一生来说可能就会有大的效应,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微醺作用。 第一. 积极关注——孩子永远是最容易塑造的。 有人用太极图来代表一个人成长中积极的和消极的部分,二者满足守恒定律。白色代表没有问题,黑色代表有问题。那么你会将视线聚集在哪一部分呢?学生出现问题,我们就会批评,学生会更在意自己的问题或者说缺点,主观无限扩大,自己越注意,出现的概率就会高,就会固化下来,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关注,无限扩展白色的部分,把黑色的部分挤小,或者消失。而不是修改黑色的部分。 这句话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不是蠢笨的孩子被指责,而是指责使孩子变蠢笨;不是聪明的孩子被表扬,而是表扬把孩子变聪明! 第二 . 让她去做——孩子永远是闲不住的。 行为是思想的矫正器。孩子永远闲不住,有时间就会调皮,“闹事”。就是成人有轻松时间时,我们也会去“消遣”。让他忙,去做事就是对他个人价值的一种最高的肯定。被需要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积极的事情就会矫正消极的思想或行为。 不要想当然的把孩子看成“木棒”,认为他没有任何枝条可抽,没有任何嫩芽可发。我们认为的也仅仅是我们的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我们都认为到了?都认为对了吗?说到这里我想起侄女的qq签名“给大家提个醒,当你自己在家,外面下了一阵雨,你才想起关窗户的话,一定要穿鞋,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的膝盖现在还tm疼呢。”看到这个签名。我以为侄女膝盖是关窗子时被凉风吹疼的,这就是我的偏见,或者说愚蠢。儿子对我的“认为”一顿嘲笑。是该好好的“嘲笑”一番!否则怎会惊醒“教育人”? 第三. 正确对待问题——孩子永远有正向的期待。 孩子的问题都是单纯的,引用一句歌词“天空飘过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出现了问题就事论事,不指责不批评不究因。如果我们一再的究因,只会让孩子越来越阻抗,越来越烦躁,消耗我们和孩子的内能量不说,更会让孩子纠结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摆脱,造成二次伤害,或者超过学生“玩闹”的初衷。如一个孩子辍学,原因是各科不好,各科不好的原因是他不喜欢学,不喜欢学的原因是妈妈要求严,妈妈要求严的原因是妈妈做事不甘落后,妈妈做事不甘落后的原因是妈妈从小和妹妹竞争等等。不能因为一个帝国的灭亡就要制裁丢失的那颗铁钉。 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出现问题,试想一个十四五的孩子,还像三岁的娃娃一样乖,这是我们要的吗?所以我们应该恭喜问题的出现,感谢每个问题,乐观的期待----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有一种正向的期待。如:一个孩子在学校总闹事,几次找家长。后了解其父母离异,孩子就是用这种方式引起父母的关注,也只有这个时候父母会同时出现在他的身边,一家才会团聚。这不是正当的诉求吗?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这是一种向善——“爱的错误表达”。记得我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生病的时刻父母陪伴在身边的幸福,因此就极端得希望总生病(当年兄妹多,父母关注不够)。 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还需要成人的意见才能确信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的正确性,很不稳定,今天的小毛病,明天可能自己就会消失。相反如果我们抓着问题不放只能是负强化。出现问题,积极指出,并给出正确的做法。不要让发脾气代替解决问题。永远给他传递积极的信息,才会让他自己有力量,有能量把自己负向的东西消耗掉。 我们的目光应该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我们期望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们就照在他身上那一点点的潜质!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我们全体教师共同支撑的,我们共同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很难,但如果共同创造一个差生就很容易了。因此说,从我们每个人做起都传递一点点可贵的积极的能量。或许学校教育的大系统就会出现我们对自己子女期望的“那样的教育”。 亚马逊雨林的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就有可能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何不做教育的一只振翅的美丽蝴蝶? 单 位:永平乡中学 联系方式:13943820417 20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