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心灵相约 ---阅读教学之师生对话 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可见,思想的碰撞自古以来被人们重视。而我们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认为,对话其实就是一种思想的交流、碰撞,它应该是一种心灵相约,是基于一种人格平等的对话。但现实是在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似乎不容易操作,因为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关系中,有一组对话看似不平等——师生对话。因为教师在孩子们看来总是那样博学多才,那样高高在上,甚至相当一部分老师也觉得,相对于不谙世事的孩童,自己读的书要比他们吃的盐都多。于是在教学中,教师总会把学生的感悟生拉硬拽地靠向自己的理解。因此,我想要实现阅读教学中真正的平等对话、多重对话,突破口就是师生平等对话。 作为教师,我们不妨藏起我们的理解,放下身段,成为学生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成为他们的学习伙伴,放手让学生去感悟文本,哪怕是幼稚的、肤浅的、与我们的标准相差甚远的,甚至是稍纵即逝的,但是那是孩子们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想法,毕竟学生学习的目标是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老师的结论。 记得,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南辕北辙》时,学生经过预习、讨论后,有学生提出:“地球本就是个圆的,如果这个人一直向北,也会有一天到达楚国的。”虽然这个想法远离文意,但是这同样也说明了学生是有自己想法的。经这个同学一说,全班展开讨论,有同学也赞同该观点,于是,我抓住学生这一想法,鼓励他们改写《新南辕北辙》。孩子们还是三年级,文字表达并不流畅,但还是写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有个同学甚至写到故事的主人公穿越到了现代,经过乘飞机、轮船,费了好一番周折,终于到达了楚国。由此,我想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确实会令我们刮目相看,所以,一定不要轻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甘于寂寞,适当的“懒”一些,低下头来,与学生成为切磋者、辩论者。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辈子大多时间与学生同行,与学生对话,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是否更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心灵相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