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来讲,老师不是不能批评家长,遇到那些对孩子一点不上心的家长,老师在沟通交流的时候,顺便数落上几句,恰恰映衬的是老师的职业与敬业。但是,但凡孩子有过错,就逮着家长一块训斥,却很不应该,也真切反映了当下教育急功近利的弊病。 理想的老师,应该是理想与修养并存,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然而,现在的教育,更多是一种工业生产的模式,社会、家长、学校逼着老师要成绩,学校日常管理也异常苛刻,作业、纪律、言谈举止等日常考核不但多如牛毛,甚至有的学校,还以学生的成绩为依据,对老师进行末位淘汰。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期望老师可以从容地教书育人?如何能够指望老师不将压力转嫁到学生与家长身上? 也就是说,老师的“斯文不再”,老师之所以不再优雅,正是功利教育、应试教育种种压力的直接呈现。此种背景之下,老师与家长的关系,也不再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家长一方面想尽办法巴结老师、讨好老师,一方面则必须默默承受着老师各种批评与指责,一如那句玩笑话,要么忍,要么“滚”。 某种意义上,现今的教育,其实是一种“强”教育。越是名校、越是名师,越在家长与学生中间强势、强权——优质教育的稀缺性,使得学校与老师,拥有了强权与强势的资本,批评家长又算得了什么呢? 老师痛批家长,固然有损形象,但如果功利教育、应试教育始终不破除,优雅地挥舞教鞭,就是一种奢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