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社会上各种培训班也应运而生,学生的各项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今后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今后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同时,社会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却没有能得到相应提高。“小皇帝”们遇事束手无策、意志不坚强、缺乏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任性、自私、缺乏配合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家长注重孩子的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的爱国、爱民族、爱社会主义教育等等现象却没有得到改善。 音乐学科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努力在音乐教学中落实道德教育。因此努力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这个阵地,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是素质教育成功的一大关键,也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 通过音乐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自身独特的优越性,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教育形式和多维的教学内容,对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自身特殊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教育形式,对于心灵美的塑造,道德的教育具有独特功能,古西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音乐不仅能打动学生的听觉,而且会打动整个心灵,音乐是心灵的直接语言。它的感人力量来自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所以通过音乐这种途径进行道德思想教育不仅适合于儿童,易为儿童所接受,而且还能起到直接教育所不能起到的“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启发革命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情感,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各科教学指导纲要》也明确要求:“音乐教育者要充分利用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可能,而且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方面进行传授的同时,更要注意其内容实质,即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当然音乐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能成为单纯枯燥的说教,音乐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我们要根据音乐课自身特点,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运用生动的音乐形象来教育感染学生,做到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一、充分利用教材,铺垫道德教育。 音乐的主题丰富多样,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沉淀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精华。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要充分利用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课时,通过介绍国歌的作者、创作的过程和时代背景,在革命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以及在今天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导言设计有意识渗透思想教育。我是这样说的: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黑暗之中,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但今天不同了,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通过问学生,你们在什么地方听到过奏国歌呢?当升国旗奏国歌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等等不一:学校升旗仪式、晚间新闻联播以及国际大型比赛中,我国运动员获得冠军的时候等等,让学生体会国歌的庄重和含义。再来让学生欣赏和演唱,在演唱中加深对国歌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达到思想教育目的。在歌曲《劳动最光荣》的教唱中,也通过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从中得到做人要诚实,要勤劳的启示,如教材《上学歌》,对刚刚步入小学的学生,一方面教会学生用正确的声音,愉快的情绪演唱《上学歌》。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体会到做一名小学生是无比幸福自豪的,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学校,热爱集体。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和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的心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教育。 二、运用音乐情感,激发学生情感。 《乐论》中说“夫声乐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又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任何思想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做基础,只靠空洞说教或生硬灌输,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音乐正是借助于有组织的音响运动,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于心,导之于行。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学生的心灵。 如我在教唱《春天举行音乐会》一歌时,就特别注意歌曲本身的形象美,抓住歌曲中的词汇运用,在范唱时富于表情。如:“唱歌”,“鼓掌”等这样关键词汇,做到富有“神态”和“动态”之感,使学生在教师的范唱中仿佛感觉到祖国春天的美丽,在旋律分析过程中,重点抓住象声词的旋律部分,因为象声词的运用,明确地给人以“动”的感觉,加之第二段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对比,歌曲进入高潮,突出表现了祖国春天的生动景象,丰富了歌曲的内涵,塑造出少年儿童无限热爱自己祖国的心境。通过这样的形象分析,听、唱后,学生不但感觉到歌曲的内在美,祖国山河处处都美的印象自然牢牢刻在孩子的脑海里。 三、提高审美能力,辨别是非美丑。 卢梭曾经说过:“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灌输正面教育的同时,不可能穷尽社会的各种现象,需要培养学生独立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一个人在接受了美的教育之后,他的审美能力就能有一定的提高。因此,他在辨别美与丑的过程中,就能够选择有美感的正确道德观念。所以我在教学中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下功夫。 四、运用多种形式,巩固思想情感。 音乐表现和创作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合唱、器乐、舞蹈等,任何音乐作品的完成表现都需要多人的配合和齐心协作,需要有集体主义的精神。即使是独唱,也需要乐队和独唱者的完善组合。所以将思想道德素质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到各项音乐表演中,是将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巩固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我在音乐课中,有意识地多安排合唱、歌伴舞、让学生自己演唱伴奏等一些活动,使大家在节目的准备和表演中体会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在成功的演出中深深理解团结和协作的意义。从而,将在上课时灌输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加以巩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正确引导传唱,抵制不良侵蚀。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一些流行歌曲对儿童音乐的冲击。我们可能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一些学生经常会唱一些不适合他们的流行歌曲,他们毕竟太小太小,不明其含义,只知道哼、唱,对学生的成长影响不好,容易侵蚀少年儿童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教育中应强调并明确分析歌曲的不同种类,讲不健康歌曲的历史及其危害作用,同时,向他们推荐一些好的儿童歌曲,例如《国旗、国旗真美丽》、《让我们荡起双浆》等,给他们讲革命作曲家的故事及其他们所作的革命歌曲所起的巨大的作用,例如《红星歌》、《国歌》。这样,充分发挥了音乐教学的特殊作用,抵制不良歌曲对少年儿童的侵蚀。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首要内容,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失去了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前提,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会失去方向。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时时注意而不忽视这个问题,让道德教育如春雨一样无声地渗入孩子幼小的心灵。最后,让我们牢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的话:“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