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邹老师 于 2012-4-6 10:58 编辑
http://union.bokecc.com/flash/single/6AD08D198E57849A_86A39CB2858E89A5_true_53F19FA442DC668F_1/player.swf
乘创建教育强区的东风 办民族特色的优质学校 ——沈阳市满族中学德育工作汇报 学校基本情况 沈阳市满族中学是全国目前唯一一所城市满族中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学校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745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07人,专任教师96人,本科学历89人,专科学历7人。省市骨干教师、优秀教师20人,占专任教师21%;满族籍教师9人,占专任教师的9.1%。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83人,有满、蒙、回、土家和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学生63人,占学生总数的13%,其中满族48人,占学生总数的9.9%。 作为一所民族学校,学校秉承“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创办优质民族学校为目标,坚持“规范治校、质量立校、特色促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先后被评为沈阳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沈阳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沈阳市体育特色学校、沈阳市民族特色学校、沈阳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中国民族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辽沈晚报》、《沈阳教育》、《辽宁教育研究》、《沈阳电视台》、《辽宁电视台》、《辽宁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的各项工作做了报道。 一、加强基础硬件建设,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学校在市区政府、市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近三年来总计投入了438万余元用于改造学校环境,加强基础硬件建设。 如2009年改造教室讲台、楼内水房、卫生间, 2010年对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总计有十余项工程:楼梯扶手改造、地面墙面铺设瓷砖、楼内及教室墙面粉饰、强电弱电改造、校园围墙装饰、监控安装配备、新建学生微机室等。2011年将整个教学楼的外墙面进行了重新罩面,更换了学校的照明设备,建设了极具满族特色的厅廊文化。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安全、优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彰显了学校的民族特色。基础硬件条件的改善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加强德育软环境建设,提升学校德育内涵品质 1.创新德育考核评价,深化德育内涵建设 学校逐步构建了以校训“勤、慎、精、敏”为核心价值观的德育评价体系并在学校全面实施。评价体系包括德育队伍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德育队伍评价体系涵盖德育常规管理、考核及科研等;学生评价体系涵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活动、能力培养等。通过反思课、海东青评星台等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情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规范德育干部行为,发挥班子核心作用 两个加强:努力打造德育干部学习型班子建设。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德育干部的政治素养。二是立足岗位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干部的执行力。 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德育干部学习制度;二是深入班级管理的最前沿,坚持参加班级各类教育教学等项活动,全面掌握班级状况,形成科学有效地德育管理,提升德育管理实效;三是立足“实际、实在、实效”的工作作风,坚持深入群众,凝聚人气,形成合力。 三、构建德育教育模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针对我校生源中农民工子女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地区学制差异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构建德育教育模式,提升德育管理实效。 实施分组联动:全面实施“分组联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新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打造“三高课堂”(学生参与率高、教学效率高、学生达标率高),把有效课堂逐步转向高效课堂,通过小组合作,自学探究,学生学习习惯,特别是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开设名著导读:针对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学生文化底蕴不足的特点,学校购买了中学生必读的10部名著。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分批发给学生阅读。通过教师下发阅读提纲、学生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学生用两年的时间将10部书全部读完。 几年来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升,有多名学生相继考入省实验和沈阳二中。 四、抓常规重实效,打造德育特色 1.完善德育管理体系,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完善校训评价体系,突出德育管理特色,将校训“勤、慎、精、敏”评价体系作为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规范、强化、细化管理过程。明确育人目标,坚持“海东青”优秀班集体、“勤、慎、精、敏”优秀学生的评选工作,利用“勤、慎、精、敏”展厅,展示评选结果,树立优秀典型,形成学校良好的风气。 2.以德育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结合节假日、重大活动,利用班会、升旗仪式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式活动,突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教育。学校坚持开展独具特色的“六个一”活动,即每周一节名著导读课、每周一节满语课、每周一次民族特色活动、每月播放一次电影、每月读一本名著、每月开展一个民族体育主题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师生共同表演的二胡古筝获得了亚太地区金奖,学校获亚洲明日之星音乐大赛优秀组织奖,学校足球队参加全国比赛荣获中国足协举办的阿迪达斯全国U—15足球联赛浙江赛区冠军、荣获动向杯(足协杯)全国U—15联赛梧州赛区亚军、荣获曼联青少年U—15联赛中国上海赛区总决赛第三名、学校足球队荣获沈阳市中学生足球比赛冠军,学校羽毛球队荣获沈河区团体冠军。学校舞蹈队代表沈阳市参加辽宁省民族文艺汇演,舞蹈《美丽的萨尔干锥》获得银奖。我校珍珠球表演队代表沈阳市参加了在锦州举办的“辽宁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的比赛,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荣获金奖。学校满族美术剪纸队代表沈阳市民委参加辽宁省满族剪纸大赛,师生15幅作品均获奖项。 五、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营造浓郁德育氛围 特色校训:学校从《康熙庭训》中提炼出体现民族精华的“勤、慎、精、敏”作为校训,并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新意。(勤即勤劳俭朴、勤勉好学;慎即诚实守纪、谦虚谨慎;精即钻研求真、精益求精;敏即敏锐果敢、开拓创新。) 特色标识:发动全校师生共同设计学校特色标识。标识主体是满文的“满”字,变化成龙的造型,象征满族中学的腾飞;底部为绿色,代表希望;正中是“满族中学”拼音缩写。整个标识采用了四种颜色,象征满族的正、镶八旗。该标识图案现已收入沈阳市七年级美术教材中。 特色校歌:由我校教师作词作曲创作了校歌《海东青在这里展翅》,作为学校精神载体在每周升旗仪式上奏响。 2.课程开发系列化 学校先后开发了《满族传统体育》、《满族知识》、《满语日常用语》、《满族剪纸》、《满族刺绣》等多个校本课程。并整体或局部纳入七至九年级的教学计划当中。现在,每节课的师生问候均使用满语。 3.活动开展民族化 2007年,“满族珍珠球”被列为沈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唯一的传承单位,学校以“珍珠球”为突破口,积极拓展“珍珠球”运动的普及工作。创编了大型珍珠球团体操,并把它作为每天间操的固定内容。2010年10月,市民委授予我校为“沈阳市满族珍珠球培训基地”。2010年11月,在区教育局支持下,我校承办了沈河区首届“海东青杯”珍珠球赛。 学校还成立了“海东青文学社”等特色活动小组,旨在更加全面深入地挖掘民族元素,张扬民族色彩,丰富民族学校内涵,寓民族教育于德育教育之中,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几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了市区多项荣誉,社会声望逐年提高。2010年10月,学校作为沈阳市民族工作先进代表迎接了来自全省十四座城市民委领导的参观指导,获得了省民委的高度评价。2011年10月,省民委康处长、市民委文教处彭处长、市教育局民教处李处长率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满族文化学习团一行十五人莅临满族中学参观考察。2011年11月,辽宁电视台生活频道天下体育栏目组先后两次来校,对我校民族特色工作进行新闻报道和“全运全参与”专辑节目录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存在的问题 对照创建教育强区方案细则进行查摆,还存在着困惑: 一是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比例连年增加,家长文化程度偏低、特殊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协调学校、家庭、社区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是德育实践管理与民族特色挖掘的有效结合还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入拓展。 2.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校将乘创建教育强区的东风,细化德育常规管理,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主线,以深化学科德育为重点,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德育队伍建设为关键,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办民族特色的优质学校,让人民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