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变观念,做好新时期高中德育工作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08:07: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转变观念,做好新时期高中德育工作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进入新世纪,社会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也多样化,加之外来文化的大量输入,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作为高中的德育主任,我们应该清楚:高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4岁至18岁之间,在思想上正处于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期,也就是说对与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有着感性和理性夹杂的模糊分析和理解,还不能较为理性的分析问题。因此在高中阶段,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作为德育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看世界,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分析周围的一切,这对于一个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衡量一个人的发展的好与坏,德才兼备,德是在第一位的。

在德育工作中,必须把握住新形势下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心理特点及变化,适时转变教育者的观念,创新方法,多管齐下,才能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学生德育主体性地位必须确立

在以往的德育过程中,我们往往把教师自己当成是德育的主体,然而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的德性充分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而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为学生打算”,用完美的品德来要求学生,结果是学生不领老师的情,使德育工作陷入被动之中。

当代青年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教师不可能完全代替学生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青年学生必须学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我成长。因此,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地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青年学生品德成长规律,激活学生德性发展潜能,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追求高尚目标的意识、愿望、习惯、思维、能力和行为,进而实现学生自觉地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需求,自我拟订发展目标,自我督促、自我节律、自我评估、自我反省、自我警示、自我调控、自我激励,使德育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2、德育方法的创新,德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增强

一方面,要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完整的道德品质是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的,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德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实践,这样的德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而且社会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信念的牢固树立,也离不开活生生的道德实践。因此,我们必须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还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另一方面,要把灌输与渗透结合起来。人不可能自发地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以及道德意识,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必须通过灌输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当然,进行灌输不能采取简单生硬、生吞活剥的办法,我们要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通过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启发引导、平等交流的方式方法进行灌输工作,使我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3、以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向学生实施全面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四者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彼此关系处理恰当,就会互相促进;处理不当,就会互相妨碍,甚至互相排斥。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智育、体育、美育与德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要发掘本学科的德育内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高中阶段,是学生走向学的重要的一段路程,在学习管理上要不断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心态,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互助,勤学的习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看待成败的心态。同时,在要求学生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尽量博览群书开阔自己的视野,发现并培养自己的爱好,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对于一个人的境界的提升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作为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抓好学习的同时,应该在课外阅读上对学生有所指导。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会产生相应的作用的。

其次,通过体育运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性,以及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应对激烈竞争不可或缺的品质。

第三,通过美育教育感染学生。目前的高中生大部分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和个性,他们在集体主义观念在社会责任感上不免有所欠缺,对各种似是而非的现象还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采于恰当的引导,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会公益心和道德感,使其对社会发展对自身的发展有着较为合适的期望值。班主任可以将班会变成讨论会,和学生一起辩论各种各样的现象,譬如:上网的好与坏,如何正确交友,怎样看待中学生早恋,怎样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等等。通过这些讨论能更好的使学生理解是与非,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养成不无裨益。学生在由懵懂到成熟的渐进中,高中生活是他们的至为重要的一环。在高中阶段要是学生懂得理解与关爱,要帮助学生克服狭隘的个人主义,要督促学生树立较高的价值追求。使学生成为社会人成为对社会有益人。

最后,通过智育、体育、美育结合,在熏陶、感发中对学生的精神起到激励、净化和升华的作用,在各类活动中体验、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与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德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起到的就是灵魂和主导性的作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把德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创新德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切实做好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

                          孙  淼

沈阳市青松中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4-17 11:40 , Processed in 0.02861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