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的本质》学习随笔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8 14:29: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教育的本质》学习随笔
                                                           平阴实验学校  梁延凤
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不是获取绩效工资的筹码,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教育不仅只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育人,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项特长,因为教育不是100米跑,而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马拉松。特别是当前的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关心”农村教育的人,为农村寻找出路的人,给农村教育制定政策的人,其实都是城里人,他们脱离农村实际,并不是真正了解现在农村的人。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回到教育的本源。
作为本次讲座,王老师没有把精力放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而是重点探究为什么而教。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要求应该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掌握抽象复杂概念的能力,智育训练的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存记忆,是培养出智慧的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多才!”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也是一般的知识,更多的依赖于良好的学习方法)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苦役。必须进行一些专门的工作来使儿童变得更聪明。不能认为:既然学生在掌握知识,他自然就变得更聪明了。这一切远不是这么简单的。
所以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学校里才应该注意,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鲁迅也把自己的幼年时代的环境比作: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天空),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田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磨练。
此外,教师应该使知识成为一种手段——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用知识去学习知识是最好的方法,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要让孩子亲身体验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体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这个时候孩子会第一次感觉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
知识的掌握是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步发展和深化的,其发展和深化既在课堂上,也在完成家庭作业及自学的长期过程中进行。
知识的巩固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含着完成专门的练习,实验室的作业和其他类型的独立作业,而且包括掌握新的知识。
我从教十几年的教育从未把孩子看作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人为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因此,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孩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3 06:49 , Processed in 0.01701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