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感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09:16: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sy108 于 2014-2-12 09:17 编辑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生短暂,而知识无涯。那么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的价值在哪里呢?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至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刘老师在她的报告中也谈到了很多安身立命之道,以及中国古代在制度上对这些道理的保护和弘扬。

    中国的哲学以人为本,敬天地之道,依时顺势而行。那么“道”是什么?“道”是一个包含了自然与社会两者规律变化的大的概念。老子所说的“道”就是这样一个大的概念。这个道有很多内涵,但是,老子推崇的道是其中的“生存之道”,也就是能够使人生存下去的道,称之为“柔”。“柔”之道力量很大,如果运用得当,比“刚强”的力量还大。在地球上,“水”最具有这个特点,水滴石穿这个成语就是明证。

    那么如何将“柔”的道理运用到我们社会生活发展中?水是柔弱的,但是如果汇聚成大海,炙热如喷发的火山也不能使它沸腾;人的生命是柔弱的,但是如果我们团结起来,大海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团结起来而不会分崩离析?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德礼仪就是我们的法宝。而《论语·学而》篇有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其下注释中又对“和”做出了解释:“《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这正好与道家阴阳变化、相生相克的理论相印证。而刘老师所举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袁坤仪、杨振、狄仁杰等人的例子,以及所讲谦、忍、忠、恕之道,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正是“和”字,也就是“恰当”。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都能心怀畏惧羞耻之心,都能善始善终,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呢?还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呢? 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够和谐的呢?

    最后我想用曾子的一句话来结束全篇。《论语·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4 15:36 , Processed in 0.01772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