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点想法——学习詹万生《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有感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8:28: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使民族精神教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应当把它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培育民族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统领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保证民族精神培育的正确方向和先进内容。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弘扬和培育的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既保持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即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民族精神本身是中性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中活着的部分,民族精神不可避免也有狭隘与宽容、封闭与开放、先进与落后之分。狭隘、封闭、落后的民族精神必然导致自负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种族主义,最终阻碍和窒息本民族的发展,甚至给整个人类造成不幸和灾难,这样的事例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新世纪的民族精神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必须具有宽容、开放、先进的品质,必须是健康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为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继承民族精神中的精华部分,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精神中的优秀部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升华。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句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弘扬,一是培育。弘扬,即对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培育,即在继承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发展和创新。继承弘扬是基础,创新培育是方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有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从逻辑上讲,只有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要在培育的基础上才能弘扬。同样,民族精神又需要在弘扬中进行培育,它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坚持与时俱进、重在培育的原则,以推动社会进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为目标,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必须有利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民族振兴目标的实现。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民族精神必须包含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又要求民族精神必须充分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更要求我们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要培养国际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全人类文化遗产
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适应时代发展,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与转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根基,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因此,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能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是我们培育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历史出发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在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学习研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西方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制度等方面的文明成果,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我们要要本着实事求是、趋利避害的原则,认真研究、学习和吸收。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国民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教化”,教化的目的是“育人”。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国民教育,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要通过广泛的国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品格,把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全民族的精神和士气振奋起来,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祖国繁荣富强、为民族伟大复兴、为人民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把在未成年人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办学育人的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注重日常教育和养成;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逐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意识;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力、自强的优良品格;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方法、载体和途径,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和社会生活,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努力。
作为一种民族心理和意识的载体,民族精神本身并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完备起来、振奋起来,它与经济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比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还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重视,需要集各方力量来共同推动和促进。首先,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倡导者、示范者和推动者。应该通过政策引导、法制建设、行政手段、教育和社会舆论等方式,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党风、政风、行风、民风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者。第三,要十分重视思想文化阵地和文化市场的建设。我们的一切新闻媒体,一切课堂教学和讲座,一切文化娱乐场所,一切文化市场,都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园地和摇篮。我们必须占领这些文化阵地和市场,大张旗鼓地、坚持不懈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第四,要大力开展振奋民族精神、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很大程度上是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我们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面向人民大众的各类文化活动。这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极其重要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建设一支宏大的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己任的文化工作者队伍;要努力创作一大批弘扬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要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日、标识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等。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够在中华文明的肥沃土壤中,培育出体现新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并在这种崇高民族精神的凝聚、感召和鼓舞下,发奋图强,努力拼搏,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4 15:30 , Processed in 0.01825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