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一位初三女生因玩电子游戏遭到父亲批评后,因而赌气喝下半瓶农药;沈阳市面上五一中学17岁女生因父母“埋怨”而跳进浑河;某省游凤中学16岁学生留下“绝笔信”后服毒自杀;某省新城子区黄家乡龙岗子村16岁的小威在家跳楼自杀…… 近来,媒体上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新闻甚多,不用说中小学生,就是高等学府的所谓天之骄子,盲目轻生的事件,也时有耳闻。笔者曾亲眼目睹某高校研究生从13楼飞身一跃的“壮举”,让人惊骇,让人痛惜也! 原本充满希望与前程的青春与年华,为何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呢?屈指算来,原因甚多:比如,学习成绩不佳,或达不到家长的“高标准,严要求”,被家长责骂,被学校老师以公布成绩排名次等方式折辱;因不守纪律或成绩差饱受冷眼,也或是不能正确对待人生,在失意后认为人生已然,了无空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而往深处一想,便觉得原因背后隐藏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思想存在缺陷,教育的目的本不在于培养一大批拿高分的应试机器,而在于培养孩子做一个心胸开阔、兴趣多样,富于开拓和创新的人。而实际上,在学校和家庭中,成绩总是凌驾于一切之上。不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不要紧,不爱劳动;生活不能自理也要紧,只要学习成绩好,那就OK,因为一俊遮百丑呀! 教书与育人没有统一,或者干脆用教书挤掉育人,教书呢又只教应试之道,把学习当成当今流行的“拷贝”与“克隆”,把学生呢就当成“刻录机”。而优胜者毕竟只有少数吧!而大多数学生既没有学习的兴趣,体会不到成功所带来的满足,又因学习成绩落后,感到处处低人一等,所以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是既做不成“名牌”的考试机器,也成不了一个快乐的有自信的人。他们是温室里的花朵,是没有经过寒暑的嫩芽,缺乏最起码的韧性,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往往难以靠自身力量走出阴影。而家长或老师只关心学习,没法注意到他们的心灵,不能及时的与他们沟通与交流,反而抱以冷漠或责骂,起到实际上“落井下石”的效果。就算是成绩佼佼,进入北大清华者,也未必能在家庭和学校中感到快乐。例如,不久前坠楼自杀的北大女生就在BBS上写道:“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什么可写的/回想20多年的生活/真正快乐的时刻,屈指可数/论不清楚上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是什么时候/论不清楚上一次从内心深处感到的归宿感是什么时候”。当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却是如此,何况他人? 因此,要让孩子在成长期间避开轻生的危险,最好是把育人放在教育的前头。读得好固然好,如果读不好也为妨告诉他们,成绩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关键是健康和快乐,只要身心健康,对一切都兴致勃勃,“天生我材必有用”。当然,这就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多方面的配合,对评价标准和用人标准来一个大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