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09:16: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坚持科学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做好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班主任要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现在农村中学的大部分孩子家庭都比较好,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子女,任何事情都为他们"安排"得十分周到,不注重孩子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而这些学生在校通常表现为自私、懒惰、怕苦、怕累、怕脏,有的甚至称王称霸。
  他们事事以自己为中心,不能接受老师同学的善意批评,有较强的个性,极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易产生敌对情绪,逆反心理。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开展各项工作中,要摸索适应这些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适应其个性发展。
(一)对班级学生要一视同仁
  要做到以人为本,班主任还要用心做事。班主任要放下年龄、地位悬殊,保持一颗童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朋友诤言去帮助学生,把学生错误消除在萌芽状态;班主任还要有一颗一视同仁的公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千万不能以学生家庭、学生相貌、学生成绩取人,对那些特殊家庭(贫困生、特困生)不妨用一点偏心。不仅不影响老师的公正,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班主任还要孜孜不倦的耐心,一个调皮的学生不是一次或几次教育就能彻底教好的,要班主任老师反反复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工作。同时班主任还要细心做学生工作,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对学生的细小变化都应及时肯定。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会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学生有什么心事才会向班主任说,在行动上也会更加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二)用爱去感化学生
  要做到以人为本, 班主任就应用爱去感化他们,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教育者,爱胜过一切".可见"爱心"对于班主任来说的重要性.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班主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爱你才会舍得付出.而对全班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农村初中生大多数是住宿生,在学校里,生活上没有在家里方便,会给学生生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初一学生,刚离开父母,生活上要靠自理,开始很不习惯学校的集体生活,常想家,有部分学生还产生了辍学的念头。遇到这样的学生是,班主任应该象父母关爱小孩一样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要经常到学生寝室去走走,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某些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一些问题。在班级中班主任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就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一个同学生病了,老师来到他的床头,端上一杯开水,胜过多少话语, 一个集体生日晚会, 那分蛋糕时学生幸福的泪水是任何语言都难达到的。一个学生细微的进步,班主任一个赞许的眼光可能就使这个学生终身难忘。当然爱不等于迁就。
(三)善于后进生的转化,消除他们思想上的种种顾虑后进生一般指那些品德不良的学生,或思想基础和学习都很差的学生。
  实际上,思想基础和学习基础是统一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因为思想基础差,品德有不良表现,精力没有用到学习上去,自然会影响到学习。后进生通常表现为精力旺盛而又学不进去,思想活跃而又任性好动,对班集体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有一定危害。教育后进生的关键是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这同时也是对教育者情感和态度的考验。后进生有一种复杂的病态自尊心,而平时表现又易使人们通过对后进生的表面认识产生误解,即他们似乎没有自尊心的。实际上后进生不但有自尊心,而且自尊心是极其强的。.违反纪律教师不能用金钱去罚款处理.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避开这种病态的心理锋芒,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侮辱他们的人格。要从真心实意建立和培养感情入手,亲近他们、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闪光点就是施教的支点,用自己火热的心去温暖后进生那冰冷的心,使他们在班主任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四)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对学生真诚相待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班主任工作也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强调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形象威严,对学生的教育称作教诲、训导,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人格上是不平等的,教育是单向的流动,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主观感受被忽略,情感的交流被抑制,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当今的教育要求班主任要与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应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做到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摆布和要求的工具。
  工作中曾听到不少班主任抱怨说某某同学自私,让他做事表现得不情不愿的,支使不动;而学生却说老师不近人情,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有人把这种现象的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当今社会,家庭独生子女居多,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不懂得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是一种道德的缺失。我认为这种说法有点言过其实,小题大做。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这种矛盾的实质其实根源于观念上的冲突。教育者把学生提供的服务定性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义务,还是学生所给予的帮助,就能折射出在教育者的是否具有平等的教育观念,是否把学生当成人格平等的对象看待。构筑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放下架子,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实施教育的具体过程中,不要习惯于单纯地从成年人、教育者的角度,带着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去进行说教、指正,要善于倾听,了解学生怎么想,怎么看,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小事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如学生的学习用品掉在地上,碰巧经过时,不是旁若无人地走过去,而是帮他捡起来,让学生觉得这个班主任是容易亲近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从爱出发,了解学生真实的感情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3 19:32 , Processed in 0.0175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