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下乡养儿,你放不下什么?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15:43: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他\她不聪明,也不活泼,有社交障碍,不敢上学甚至到学校门口就怕,你会觉得怎样?

你会怨天尤人,责怪上天怎么赐给你这么一个孩子?

你会恼羞成怒,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失败,把孩子带成了这个样子?

你会放任自流,反正已经这样了又能怎样,儿孙自有儿孙福?

你会寝食难安,不知道这样的孩子将要怎样走过他自己的漫漫人生路?

……

你有太多感觉,每一种都合情合理。

但你只有一个选择,接受这个事实,并且尽可能地让你的孩子好过一点。

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他\她是你的孩子。

《下乡养儿》里面的冯丽丽和她的丈夫戎,就有一个这样的女儿,天天。天天什么都怕,怕老师,怕上学,晚上困极了也不敢睡,因为怕做噩梦。为了这个孩子,冯丽丽和戎替孩子换了五个幼儿园,但无济于事。最严重的一段时间,他们一家没有在晚上睡过,没有看见过早上的升起的太阳——为了这个孩子,他们心力交瘁,疲于奔命。

为了这个孩子,他们决定下乡养儿。

放下一切,下乡,只为养儿。

没有娱乐,没有学习,没有一切在城市生活里看上去必不可少的东西,例如看电影、逛街、K歌、牌局、参加各种聚会。在乡下,冯丽丽一家的生活如此简单,如此纯粹,就只是生活而已:吃饭,睡觉,散步,养鸡鸭养狗养兔养小羊,种瓜种豆种萝卜白菜……日子就像中秋节乡下的月亮,清清楚楚。

就只是,养儿。

如果是你,你会不会这么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恐怕,不会——我可能也不会。

那么,下乡养儿,你到底放不下什么?

你放不下你自己的生活。

我们声称一切为了孩子好,可是这个“一切”是夸大其词的说法。这个“一切”里面,包含了我们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社交,自己的娱乐,自己的休闲……除开这些,我们留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并不多。试问,有几个做父母的,能够不一边教导孩子远离网络游戏一边低着头紧紧盯住手机屏幕?也许,我们的孩子很乖,比天天强大有力,不需要我们花这么多时间去陪伴,可是,孩子身上的坏习气,不正是我们自己,一点一点,亲自培养出来的?

你放不下你的焦虑。

下乡养儿,让孩子远离同龄人的生活圈子或者成长轨迹,孩子将来怎么和他人竞争,怎么赢得人生的百米冲刺或者马拉松?极少数极少数的人有这样的勇气,除非他能够确保自己,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不用竞争不用努力也能够衣食无忧风生水起的未来。冯丽丽夫妇没有能力确保这样的未来,他们是被逼无奈,他们是权且一试——但仍然是当得起“惊世骇俗”这四个字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而,多少人,包括我自己,往往把远虑变成了近忧。我们把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三十年后可能出现的果,假想成是今天的因,我们未雨绸缪,我们高瞻远瞩,以免将来追悔莫及。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后,我们今天的谋划,也许是徒劳无功而荒谬可笑的吧。

冯丽丽说:“屋里黑黑的,安安静静,身边的戎和天天睡得很香。我突然觉得,我爱的人现在都好好地在我身边,这一刻如此平安,我的忧虑那么遥远。我对自己说:不要为了未来忧虑了,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吧。”这是真的淡定和知足。

你放不下你的身为父母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由很多部分组成,有保护欲,被需要被依赖的满足感,强烈得要溢出来的爱,任劳任怨的责任感,外加一种类似于养宠物的愉悦感。“无论多大,在父母眼里,你永远都是个孩子。”这句话充满了浓浓爱意,彰显着父母之爱的无私和绵长。可是,这种爱,未必不是一种碍。孩子一岁,还小;十岁,还小;二十岁,还小;六十岁,也还不大,只要还有八十几岁的老父老母在,他们就仍然能够把你小时候尿床尿裤子穿开裆裤的糗事拿出来抖抖晒晒。在一个不懂得尊重或者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父母面前,孩子永远是一个尚未完成的生命,永远需要被保护,或者说,永远可以弯曲成自己希望的模样。在慈爱的父母那里,是被保护;在强势的父母那里,是被弯曲——无论是被保护,还是被塑造,在孩子的眼里,父母都扮演了上帝的角色,是依赖或者仰望的对象。

所以,记得纪伯伦在《孩子》一篇里对父母的告诫吧:“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也请记得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们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就越成功。”

纵使这些我们都放得下,我们也还有一样东西放不下,那便是面子。

别立刻脸红脖子粗地争论:“才没有呢,我养孩子才不是为了面子呢。”那么,请想一想:听到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是什么?看到同事的孩子考上名校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是什么?碰到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架被叫到学校去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所以,如果别人的孩子钢琴十级、作品出书、竞赛获奖、考上清华、出国留学,而你的孩子“不聪明,也不活泼,有社交障碍,不敢上学甚至到学校门口就怕”,你的第一反应又是什么?没有面子,对不对?很受伤,对不对?很失败,对不对?觉得生活没有奔头,没有希望,对不对?……我们活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织成的社会里,我们不是一个孤岛,我们是网上的一根丝线,一个接头,我们生怕“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我们维持现状,不敢改变,而寄希望于未来和未知,期待孩子自己有一天好起来。

所以,这个世界上,才有这么多“不可救药”的孩子!

其实,所谓的不可救药,不仅仅是做父母的没有对症下药,就连望闻问切找到病根的勇气和能力都没有,遑论治病救人。

所以,冯丽丽一家那种种菜,散步,遛狗,养鸡鸭养狗兔,看鸡飞狗跳、听叶落蝉鸣的梦寐以求的生活,就真的只是一个梦而已,而且,是一个很快就醒了的梦。因为你既然有那么多放不下,当然急着醒来去拿起他们,拿起你的生活,拿起你的焦虑,拿起你的使命感,拿起你的面子,并且捆绑着你的孩子,磕磕绊绊地往前走去。

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

绝大多数人都这么过。

我也是。

但是,我至少在尝试着削减我的保护欲和功利心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2-1 08:31 , Processed in 0.0257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