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朗读教学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08:29: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名师3c202 于 2014-12-23 11:22 编辑

    所谓让朗读者自己朗读,即朗读教学应回归学生主体,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允许学生做个性化地朗读。

长期以来朗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严重失落,表现在:其一,许多教师受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影响,一味追求朗读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忠实再现,因而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严重失语。其二,许多教师惯于用硬性指导代替学生体验,在读法上往往过于追求技巧性和统一化,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机会和创造性解读的权力,进而使朗读教学陷入了千人一腔的尴尬。这种主体性的失落使朗读教学失去了理应生成的教育意义。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于文意与己意的关系,学生要能够立足于主体所应有的高度,给以适中有度地把握:既不死读章句因而失去读书的意趣,又不主观臆度而破坏文本应有的风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主体性不断发,逐渐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此过程中,学生不是外在于作品的阅读者,而是拥有主体权利,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解读者;学生不是作家作品的看客,也不是所谓作家的代言人,而只是作为朗读者自己在参与语文教学生活。

    也就是说,朗读是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的,学生理应成为朗读的主体。因此,从学生主体看,阅读态度、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不同,阅读体会自然不同;从文本看,作品内涵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它不可能为每个读者提供一个统一的、单向的阅读路径。由此决定,不同的朗读者在朗读技巧方面的处理不可能雷同,因此,教师的朗读指导也理应顺乎朗读者自己所体验到情思和旋律,而不应强求整齐划一。

    以文本为主体:吸引学生朗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其实语文文本的特殊性即在于此:其一,它所呈现的不是客观、冷静、抽象的知识,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和作家主体的生命精神,它内在的生命力使其本身呈现为一种开放的召唤结构,能够邀请欣赏者走入它的世界。其二,作家生活世界、作品思想世界与学生心灵世界的对接、交融构成了一个圆融的生命空间,学生正是在此受到了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语文文本的这种教育意义是独有的。其三,正是由于文本主体的介入,学生才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感受到来自作品深处的本质力量,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

    以文本为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心需求,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以教学唐诗为例,单纯讲授有关字句、节奏、修辞等方面的创作知识,或许还不足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唐诗的音韵之美。但教学时如果能够穿透这些所谓唐诗知识的迷障,注重引导学生去倾听诗人的心声,捕捉其生命的行迹,效果自然大不相同。当李白的豪放、杜甫的老迈、白居易的沉郁经由教学真的在学生心目中得以活化时,朗朗的读书声里定会别有一番意趣。即便单纯从朗读技能训练的角度讲,由音节而求神气固然有它自己的道理,但从把握文本的主体意义入手而得诵读的旋律,未尝就不是上好的读书之法。

    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得读书之乐

    诵读即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从特征上看,朗读不但要有声而且要有情,诵读既为朗读的反复,理应在反复中以传情为本。涵泳则侧重于诵读时有所思的心态,强调的是读者主体意识的参与,在心理过程上因诵读而起,随诵读深入。诵读与涵泳虽各有发展的流脉但实不可分,诵读的过程其实也正是反复玩味的涵泳过程。二者连用并举,为的就是要达到目口耳脑并用、”“结合、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交流状态,只有这样朗读教学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这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科学性。

    倡导诵读涵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事实上,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诵读涵泳与母语特点之间的适切性;汉民族文字是形、音、义三要素统一的文字,而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心声,是文字语言节奏与音节节奏的统一,因此非诵读涵泳不能得其中意味。对诵读的关注可导源于先秦,孔子即对诵诗十分重视,至建安曹丕、南朝刘勰、中唐韩愈,都对文章的声音节奏高度关注,至南宋朱熹则力主熟读精思,至清桐城派散文家刘大魁则进一步提出神气音节说之至论。而有关涵咏之法,则朱熹力倡,后曾国藩又予以深入的阐释;至现代叶圣陶更是高倡美读法,使语文教学古老的诵读涵咏传统再次发扬光大。遗憾的是,建国以后至今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多种因素的干扰,语文教育界许多人竟然遗弃诵读法这一法宝

    倡导诵读涵泳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深得读书之乐。是否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是衡量学生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因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发展的是一条通向主体解放的道路。

    诵读涵泳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能够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铺就一条科学的道路。


热烈祝贺自己积分达到100 <img src="static/image/smiley/comcom/3.gif" class="vm">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沙发
发表于 2014-12-23 08:33:15 |只看该作者
有内涵!值得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板凳
发表于 2014-12-23 11:01:46 |只看该作者
可以把页面进一步整理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14-12-23 19:03:52 |只看该作者
诵读涵泳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能够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铺就一条科学的道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4-12-24 08:14:56 |只看该作者
倡导诵读涵泳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深得读书之乐。是否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是衡量学生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因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发展的是一条通向主体解放的道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6#
发表于 2014-12-24 14:04:29 |只看该作者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的多种功能,即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7#
发表于 2014-12-26 08:10:36 |只看该作者
在诵读涵泳中得读书之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4-12-29 16:14:09 |只看该作者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主要在于转变学习的主体地位,勇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创造新方法,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当“吾日三省吾身”,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希望,教育才有希望。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5-1-7 15:32:01 |只看该作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10-3 23:03 , Processed in 0.02796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