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5:12: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巩立云

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要靠每个合格的公民共同来创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是一个强大的群体。中央长期以来强调的道德建设要从娃娃抓起,然而道德建设从娃娃起的根本也就是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就是做一个合格小公民最基本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地区的农民工群体为谋求更好的生存条件离开家乡外出务工,不少父母为了减轻工作、生活压力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由单亲家长或孩子祖辈们监护,社会便出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孩子,行为习惯也不好。其主要表现

(一)孤苦无助,不善交流。往往会看到一些留守儿童性格内向遇到麻烦,不愿与人交流,表现出柔弱无助,凄苦的样子。这是由于从小就离开父母,亲情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外出务工父母忙于生计 ,很少和孩子联系交流。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联系的次数逐渐减少,个别甚至整年都没跟孩子联系。这种长期父母分离的现象,导致了孩子孤寂失落,内心空虚,情节严重的会产生自卑封闭,怨恨逆反心理。

二)悲观沮丧,丧失信心。父母是孩子心目中坚强的后盾和依靠,也是最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对象。而父母不在他们身边,就让他们减少了吹捧的话题,失去了依靠和保护。因此与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悲观沮丧的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三)怨恨逆反,敌视他人。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年纪小、思想单纯,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疏远他们,不疼爱和不关心他们,渐渐地对父母就产生情感隔膜,怨恨父母无情的心理。加之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四)放荡不羁,行为涣散。孩子有天生贪玩、自我控制能力低、自觉性差等特性,加之父母不在身边教育督促、临时监护人的管教不严,导致他们放荡不羁,行为散漫,不懂得主动学习,甚至有一部分孩子上网成瘾,学业荒废,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亲情交流阻断。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难得打一次电话、写一封信、寄一本学习用书。不能很好地与留守儿童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舞上进。他们往往仅仅以为留守儿童买了几身衣服、交清了学费作为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这样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交友中遇到问题时,没有父母在身旁关心、安慰、指引,使他们倍感孤苦无助。亲情交流长期被阻断,势必使这些孩子情感异常。

   (二)家长及监管人的文化程度偏低。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加祖辈多数受教育的没有,甚至有的文盲,因此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纪较大的人,这部分人或者由于忙于其它的事或者由于要同时监护几个小孩或者是年龄较大而精力不够,投在留守儿童的时间和精力未几。因此,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够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不够了解,不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识的帮助、指导,不能在学习上予以辅导。

(三)周边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一些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KTV等)越来越多。这些负面诱因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和习惯,加之父母不在身边管束,经常整天沉迷其中,上课无精打采。如此放荡不羁,行为散漫,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四)社会各界关注不够。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往往易被忽视,学校往往重视升学率而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较多关注,而把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留守学生当成题学生、差等生而放任不管。

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情况我们怎么办,是做一做表面文章,搞点假材料应付应付检查,还是切实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变目前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作为农村一线教师,我们对此不能不引起重视和思考。

(一)要从生活点滴抓起,老师与家长常沟通。我们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促使人才更快、更健康的成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最让人感到“与众不同”的,就是生活上十分随意。他们想吃的时候往往猛吃一顿,不想吃就“节省粮食”。他们没人的时候常常“花脸和尚”、“黑脸包公”,有人“衣冠楚楚”、“白马王子”。活上的不良习惯,必定要对学习上的习惯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要想培养好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必须从他们的生活点滴上抓起。通过开家长会和平时的电话、短信等方式的对学生的家长进行培训,一方面要让孩子的父母感受到由于他们的不关心给孩子造成的后果,督促他们要定期与孩子交流通过电话或书信沟通,保持心灵的最近距离,深入孩子内心,鼓励孩子,人虽在外,却及时通过孩子和其爷爷奶奶等和老师多方面了解孩子,针对孩子,对症下药。另一方面要让孩子的爷爷、奶奶等在身边的监护人懂得如何教育这些留守学生。这并不容易,需要老师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需要老师的吃苦耐劳,经常家访,以诚打动人,让老迈的教育经验变成适合孩子特点的鼓励,交流等好的教育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就会有较大的改变与进步。这种进步再通过我们有意识的表彰和渲染,就可以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可观的作用。

(二)要从行为习惯入手,老师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个别帮助与指导。除了生活方面之外,农村留守儿童的其他行为习惯也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祖母或外祖母的年岁一般都较高,做起家务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往往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上课迟到、或者缺课等情况。我们对此特别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必须注意到客观原因的存在。那么,应当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要多找学生谈心,重视个别帮助和指导从意识上触动。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思想。“留守学生”的性格类型和性格特征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一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在个别帮助时,要分清他们的不同家庭情况所带来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调整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要把内作重点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想要培养好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重点在。我们要耐心指导他们学会把握好在校时间。要“落实常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书写整洁、注意书写整洁等,这些都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元素。我们要在每节课上仔细检查,在每天当中认真督查,看他们有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做得好不好。要“善念紧箍咒”。对于一些意志力较弱,自觉性较差的儿童,我们不妨多提问他(她),让其怕出“洋相”。没有认真做作业,我们就要他重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就要严肃批评,提出一定的警告,等等。要“特事特办”。我们在备课的时,要想到“因材施教”,要更多地想到这些留守儿童,想到他们的特殊情况,要多准备一份“情感快餐”给留守儿童。我们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应多给留守儿童几句关心和鼓励的话语,让他们感到父母的温暖好像就在身边。重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团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

(四)要把外作为关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周一到周五,留守儿童可能做得比较好,但到了周末,就不自觉地“放松了警惕”,又回到了“解放前”。这种行为习惯容易“变质”的情况,往往就是在,所以外是关键。很显然,如果不能解决外的习惯问题,内的努力即将冰消雪融、前功尽弃。怎么办呢?要适量布置家庭作业。不能让学生在家里长时间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没有一点学习压力。否则他们不是钻到游戏厅里去,就是会“吃饱了没事,学坏”。要适时做好家访工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农村教师离学生家并不远,经常到留守儿童学生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往往能够有更大的发现、更多的启示、更新的思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更是留守学生的最爱。孩子们喜欢活动,那是天性,我们就应该利用这种天性在大小活动中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总之,农民外出打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城乡差距的扩大,外出打工的人将会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直接监护人,失去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花儿因为阳光更红,叶子因为风雨更绿。只要我们把农村留守儿童时时放在心上,处处关注他们的生活点滴和行为习惯,把内和外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像滋润万物的春雨一样,把他们的行为习惯培养好,让他们更加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7-23 07:17 , Processed in 0.01640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