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之感 ―新教师快速成长的“助推器”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1 19:33: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安岳县2016年公招教师中,通过“过五关,斩六将”,旗开得胜,成为站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一员,圆了我的“中国梦”,有幸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机会。于是,就与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结下不解之缘,在大师级别,身经百战,举国闻名的老将们春雨润物细无声地精心讲解下(其讲解内容包罗万象:教学、管理、师德、育人等),让不知教学之门在东西南北的“门外汉”的我,慢慢有种摸到教学之门的感觉,使我一饱眼福,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激发灵感;收获累累,喂饱 “缺知的脑胃”,并以“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格言严以律己,尽心、尽职、尽能搞好这次网络学习,最大可能地,尽善尽美地完成安岳县新教师网络培训的学习任务。获得如下一些心得:
一、在实践中,应遵循以下规律,设计有效的教育活动。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同时不要压制学生的发展或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要适应“最近发展区”,即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向学生提出能接受但是又高于现有水平的要求。也就是教育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及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还要看到学生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最佳期或关键期,为了有效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
   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展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身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协调一致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在育德方面,应遵循德育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1)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2)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一般是在认识基础上形成,在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3)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
(4)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经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并接受社会检验。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因此,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作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2.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1)具体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作为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它们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无论是“内化”还是“外化”都是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一方面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进行反复抓。
   总之,在此次网络培训中,我虽做到了“现学现卖”,“依瓢画葫”,但离“学以致用,学以活用”,还有一段距离,离做一名合格教师教师也有一段距离,但我会“锲而不舍”,直追猛赶,增加我教学之功力。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沙发
发表于 2016-11-28 21:51:33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板凳
发表于 2016-11-28 23:00:29 |只看该作者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地板
发表于 2016-11-29 21:30:10 |只看该作者
优秀的教师大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才成就其毕生追求并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的教育事业,这中间最可贵的就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这种热爱最先是想把工作做好的朴素的愿望,然后慢慢地演变成一种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最后发展成为一种融入个人生命价值系统的专业情感。这样的专业情感使这群教师的自我追求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与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之间发生持续的、积极的、动态的相互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16-12-5 19:30:23 |只看该作者
感谢评论,诚心接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6#
发表于 2016-12-5 19:52:41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7#
发表于 2016-12-5 21:49:06 |只看该作者
从事教育事业,对学生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把握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8#
发表于 2016-12-6 20:30:50 |只看该作者
教师就是要给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9#
发表于 2016-12-6 20:51:50 |只看该作者
收获很大,确实从中学习到不少,今后可以好好运用到实践中。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10#
发表于 2016-12-8 11:28:14 |只看该作者
加油 ,用心投入到教育事业。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8 09:23 , Processed in 0.03184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