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注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3 08:10: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注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学生有一个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地观察、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体育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内容求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体育活动多采用“开始和准备——基本——结束”的结构。这种结构对体育教学也是比较适用的。但是,不能把它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模式。我们可以在教学活动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教育内容的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教材内容,而是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活动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改变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轻松的活动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力。如在一次“练习平衡”的活动中,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高度的平衡木往下跳,大部分学生排在较高的平衡木后面;当我将高度不同的平衡木摆放在同一条平行线上时,所有的孩子不约而同地排在了我的后面,跃跃欲试。由此可见,孩子们喜欢冒险,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这时教师在难度上应当敢突破,只要难度适当,保护恰当,孩子们的潜能就能得到发挥,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的能力。
2、器材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根据教学活动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练习场地,能激发学生对练习的兴趣,唤起创新精神。如:学习前滚时,可把体操垫摆成圆圈形,学生做前滚翻时,就如葵花向阳;在学生活动中, 还可在器材上力求新意, 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激情。如:让学生学生利用旧报纸、饮料瓶、空饼干盒等废旧物品参与制作体育器材,既让孩子锻炼了身体,又可以使孩子懂得“玩具”的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爱护和珍惜的道理。再如自制的沙包可缝上两条彩带,投掷时空中飞舞,会增强学生练习投掷的兴趣。
3、形式求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利用尝试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滚动自如。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老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90%的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这就是尝试、实践的结果。 发现法用于学生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的技能和动作要领。例如,学生学习助跑跨跳,采用发现法教学步骤:教师预先不告诉学生正确的技能概念,而向学生提问:"原地起跳跳得远?还是助跑跳跳得远?”学生通过练习发现:助跑起跳比原地起跳跳的远。接着教师又引发下列问题:“你们觉得助跑的快慢与跳的远近有关系吗?”让学生通过练习和比较,可以得出:“跑得越快,跳得越远。”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在开展如“抢救伤员”等情景性特别强的内容教学时,则可利用情景教学法。教学中可用录音机播放战场上的炮声、战士的呐喊声,创设出战斗的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硝烟弥漫的“战场”,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生动的音乐使得“抢救伤员”的游戏更加形象、逼真,学生兴趣、情绪更加高涨,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4、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一生成长中的影响最大。心理环境创设的最直接方式,是通过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来实现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自主意识,况且学生在情感方面稚嫩脆弱,因此特别需要得到成人的呵护和关爱。因此,在学生眼里,学生对教师的言行十分敏感,教师的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暗示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心理安全、自由的环境,是学生轻松愉快成长的根本。如果学生在一个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没有拘束感和压抑感,这样可促使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往中,如果教师对学生言语过于严厉或行为过于粗鲁,都会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在学生心里,教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圣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从而导致学生防心理的产生。长此下去,学生就会为了迎合老师而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一旦在学习或生活中有了困难,他们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顾虑,使得他们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这样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伙伴式的亲密关系,让学生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大胆任意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2)鼓励支持的环境,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摇篮。学生就是喜欢戴“高帽子”,因此教师要多注意从正面进行引导,以鼓励学生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因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成人善意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是挖掘学生创造力行之有效的方法。老师的鼓励,可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激起了他们创造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因此,教师只有经常地、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才能效地激发出学生创新探究的兴趣、信心和勇气。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活动中有时往往表现为多动、不守纪律等,因此有的学生就被认为是“调皮”或“患有多动症”等,教师或家长也会因此制止学生的行为,抑制其创新意识的发展。由此,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其思维和行为,及时地肯定了学生的探究行为,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所以,当学生有创新意识的尝试时,即使是失败的,也应宽容、理解,并给学生以帮助、启发,给学生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机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始终以宽容的心来看待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那么就一定会培养出敢想、敢说、敢说、敢创造的一代新人来。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学生评价注意其客观公正,多以激励为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发现有的学生做法不正确时,不要急于对学生进行消极的批评和谴责性的评价,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以影响到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使学生失去自信心。二是对学生的评价注意其艺术性,避免直接评价。对于学生的所作所为,教师不要过早地下结论和妄自给以评价,这样会捆住学生的手脚,使他们不知所措。三是我们应多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判断,并创设让学生参于讨论的机会,逐步使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一般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是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的水平,持续一定的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学生出现两种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运动量由大变小。前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更认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以中或小运动量在强或较强的密度下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练习兴趣效果更好,而大强度和大密度的教学则不适合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它更多的是用于体育训练,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它们失去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而远离体育教学。  
       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领导学生的体育课时应精讲让学生多练,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一般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在45%—65 %较为适宜)。还应讲练结合。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小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学生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小学生的运动量和心理负荷。
在各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应尽量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
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学生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学生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交代任务、评价、学生分组观摩等时间同时作为学生的休息时间。
        建立良好生幼互动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师生互动对学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积极的师幼互动更能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正民主、平等、友好、亲密、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新型师幼关系,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他们与他人、与同伴的正向交往及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在传统的教育教育教学中,教师处于一种控制和主宰儿的地位和角色,而学生则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单纯受教育的地位。师生互动内容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轻对学生情感与社会性方面的培养;在师生互动进程中,教师多以指导者自居,缺少同伴式的参与性活动,教师指向学生的行为以纪律约束偏多,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批评、指责多于肯定、鼓励与表扬。建立良好师生动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导性作用,一切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其次,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和修养也十分重要。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学生发展的各类专门知识、具备自然科学的工具性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素养,同时由于学生受到遗传,环境年龄、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个体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又由于在教学活动中有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等.
       因此做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完善自我,具备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灵活的应变措施以及熟练的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4 09:29 , Processed in 0.01634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