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会倾听 事半功倍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10:05: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学会倾听  事半功倍
                                                                 平阴县实验小学    李凤英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作为一位教师,课堂上只有善于倾听学生,适时调节自己教学,才能扮好自身的角色;只有善于倾听会倾听才能正确判断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只有善于关注倾听学生的言语,才能正确地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才能够对症下药,教学效果才能够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在学生回答不正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予以及时指出、正确分析。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学会倾听,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
        一、洗耳恭听,捕捉相关信息
       随着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因此,课堂上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得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教师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让他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的焦点、理解力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教师应通过自己的体态语即丰富的表情动作表现出对讲话学生及其所讲内容浓厚的、始终如一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喜欢别人听自己讲话乃是人所共有的一种基本需要。作为教师,更应该以浓厚的兴趣面对讲话的学生,及时捕捉学生言谈中显露出的各种相关信息,同时,也是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
      二、察言观色,抓住合适的时机,巧妙提出问题
      光听到了还是完全不够的,有时因为表达能力的差异或学生的种种顾虑,学生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漏掉或掩盖部分内容和某些实质性的细节。因此,教师应在倾听中认真揣摸和分析其表达实质,推断出学生的未尽之意,要听“言外之意”、“话外之音”,要把讲话者所讲的内容、感觉和意思真正听明白。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意图,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老师善意的、会心的理解而倍觉高兴。老师在听学生讲话时,应尽量为“理解”而倾听,而不是为“评价”而倾听,既让学生得到适当的关注,又让其可以畅所欲言。教师要具备敏锐的分辩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有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
      三、欣赏鼓励,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
       中国有句古诗:“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但作为教师,还特别要注意在倾听时要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你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要善于倾听对方,与之产生共鸣,能对其心领神会,使其产生情感体验。
      四、真情流露,传达信息,取得共识
      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有时可以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来表示感情。有时,对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如同说:“我关心支持你”。竖起大拇指、OK的手势、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招手等,都可以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此外,当学生的行为使教师愤怒,使老师感到伤心时,教师尽可能地真诚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感情,包括具体地说明自己生气地行为及其确切地后果,以及后来教师有什么感受。如老师可以说:“上课时你们讲话(令人讨厌地行为),打乱了我的讲课(后果),我感到很痛心(情感)”。教师表达的这种信息在师生之间造成了一种亲切感,没有强制的味道。
      总之,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一定能发现谬误中蕴涵的新奇,荒诞中包裹的合理;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一定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9 00:49 , Processed in 0.02504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