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地人从这里读懂商河(历史文化很悠久啊)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6:17: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二)方言文化
商河方言属鲁北方言。受周边各县方言影响,境内方言在语音上及字的用法上有较明显的差异,自推广普通话以来,地方语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明显缩小。
1、语音特点 普通话声母舌尖后音zh、ch、sh拼合的字音,商河话一般读作舌尖前音z、c、s拼合的音,如之(zhi)读作(zī),翅(chì)读作(cì),诗(shī)读作(sī)等。韵母an音节的字,如安(ān)、俺(ǎn)、按(àn)商河话读作ean。韵母ei音节的字,如累(lēi)、磊(lěi)、泪(lèi)等,商河话都在韵母ei前加u,读作luei。
商河话在声调上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是调值差别大,普通话中阴平字商河话大都读作上声,如春(chūn)读作(chǔn),天(tiān)读作(tiǎn)等。另外,商河话中某些单字有习惯性读法和特种词中的变读,如售(shòu)货员读作(chōu)货员,反映(yìng)读作反(yāng),棉(mián)花读作棉(niáng)花,龙(lóng)桑寺读作龙(níng)桑寺等。
2、词法特点 商河方言词法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商河话中名词缀“子”、“头”等方位词,如麦子(小麦)、棒子(玉米)、柿子(西红柿)、蜂子(马蜂)、夜猫子(猫头鹰)、酒盅子(酒杯)、小妮子(闺女)、砖头(砖)、舌头(舌)、手指头(手指)、脚指头(脚指)等。商河话中的形容词后缀也比较丰富,如热乎乎的、凉飕飕的等。在指示代词中,商河话多用乜 (ni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那,如乜个人、乜本书等。在“的”字运用上,的念di,形容某种职业,如种地的(农民)、当官的(领导)、送信的(邮递员)、玩把戏的(杂技演员)等。在程度副词中多用杠(gang)着(杠着好)、着(zhāo)实(着实多)、快(快热、快难受)等。修饰形容词副词丰富,如漆黑、煞白、冰凉、棒硬等。
3、谚语歇后语 商河的民间谚语和歇后语,别有一番哲理和风趣特色。谚语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稀谷密高梁,棒子一锄杠。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前有车,后有辙。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人越玩越懒,嘴越吃越馋。歇后语如:二斤半锅饼——够呛。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土地爷放屁——神气。瞎子点灯——白费蜡。疤拉眼照镜子——自找难看。冬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孔父子搬家——光输(书)。屎壳郎搬家——滚蛋。
(三)民间艺术
1、大布 商河民间纺织历史悠久,以商河大布尤具特色。据民国《山东省志》载:“商河大布皆出女子手工,用具均为木制,少女10岁能纺线,16岁能织布,鸡鸣早起,夜半始眠,成年妇女年可成布500尺”。解放初期全县有纺车12万架、织机2万架,有“村村机杼声,户户纺车鸣”之说。
商河大布生产工艺虽原始,但其操作规程却严谨,先选上等籽棉轧成棉絮,再将棉絮搓成布绩,经过纺线、绕线、染线、牵机、递综、创杼、织布等十几道工序而成。产品花样名目繁多,有翻花、雪花、雏鸡花、野鸡翎、织女送梭、牛郎送子、大翻花套小翻花等十几种,当地姑娘出嫁都带自织被面床单,以示织布技艺。商河大布以天然纯棉、古朴典雅、美观耐用及透气性好而备受青睐。解放前即为“出境特品,远销平津、承沽一带,及泰安、莱芜等处”。而今,商河大布再次形成村村生产的旺盛局面,年产量100多万米。已成为家庭生活之必须,馈赠亲朋之佳品,“曾经璀璨,今又流芳”。
2、铁编 商河素有“铁编之乡”之称,是全国三大铁编基地县之一,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商河铁编以铁丝为原料,手工编织,最初为筐子、筛子、爪篱、灯笼、拧花网、牲畜笼嘴等制品。早年铁编艺人漂洋过海到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经营铁编业,北京、天津、上海、沈阳、济南等大城市均有商河人开办的铁编厂。建国后,铁编业迅速发展,生产工艺不断创新。初以村为单位编织生产,1965年各公社普遍设立铁编工厂。产品主要有镀锌丝、方眼网、菱形网、六角网、电焊网、铁丝布、铜丝布、镍丝布、围网栏等,由原先民用扩大到建筑、化工、矿山、养殖等许多行业,其中铜丝布、镍丝布细腻美观,坚韧耐用,已用于航天工业。1982年将铁编工艺和焊接技术相结合,研制成功电焊网,获国家经委颁发“金龙奖”。产品销往27个省市,部分产品远销美国、德国、东南亚,产值超亿元。
3、草柳编 民间传统工艺,草编以蒲草、麦秸杆、玉米皮等为原料;柳编以柳条、绵槐、红荆条等为原料。产品有提篮、壁篮、花盆套、纸篓等上百个品种,为出口特品。1979年参加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出口供货值50万元,产品销往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士、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传统文艺体育
商河百姓长期受孔孟文化熏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鼓子秧歌,明清移民的迁入,故传统的民间歌舞,既有齐鲁特点,又有燕赵之风,使商河形成了多舞种、多风格、多色彩的民间歌舞群体。据统计,流行在商河境内的歌舞有30多种,如鼓子秧歌、花鞭鼓舞、打花棍、踩高跷、狮包、旱船、老姜背老婆、王小赶脚、迷戏等等,其中鼓子秧歌、花鞭鼓为独具特色的舞蹈珍品。
1、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源远流长,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鼎盛于今。它根深叶茂,广为普及,村村跑秧歌,人人能下场。鼓子秧歌队一般百余人,有“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舞蹈内容取材广泛,象形逼真,内涵丰富,世代演练出100多个场阵,以古战争为多,如一字长蛇、二虎擒羊、三战吕布、力杀四门、五虎群、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卦连环、九九归一、十面埋伏等。表演时,金鼓齐鸣,喊声振天,众多演员在阵阵鼓声中往来穿插,忽如蛟龙摆尾,忽如短兵相接,忽如雄鹰翱翔,忽如行云流水,展现出一幅幅壮丽宏伟的图画。军事化的组织形式、粗犷豪放的将士风格、变化莫测的舞蹈阵式、无往不胜的英雄气势,充分表现了山东大汉的阳刚之美,堪称中华民舞一绝。
解放后,商河鼓子秧歌大放异彩,1955年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金奖。同年,前卫歌舞团将其搬上舞台。1956、1980年两次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均获优秀奖,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89年赴成都参加《蓉城之秋》汇演,获最佳节目、最佳方队、最佳组织工作奖。1980年在北京拍摄了《泥土的芳香》,1987年山东电视台录制了风情片《美在人间》,并获1988年美国电影电视节优秀节目奖。1990年农历正月十五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和10月亚运会期间专题播放了商河鼓子秧歌。1990年香港将商河鼓子秧歌拍摄成贺岁片《吉庆有余》。建国五十周年,260名队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演出,誉满神州。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沿黄七省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中央新闻纪录片厂、香港银都制片厂拍成专题片向国内外播放。近年来,应城运会、国际风筝节、国际灯会以及大型文体、商贸、旅游活动邀请,鼓子秧歌队员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展现了商河人的风采。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商河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将商河鼓子秧歌列中国北方四大秧歌(山东大秧歌、陕北大秧歌、东北大秧歌、河北地秧歌)之首,为“北方汉族男子舞蹈代表”。
2、花鞭鼓 山东唯一的纯鼓舞形式,由商河县张坊乡王辛村民王立礼首创。王立礼清末在京津一带行医,他喜爱歌舞,将商河鼓子秧歌与杂技动作相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花鞭鼓舞,初为单人舞,后发展为双人舞,1911年在北京前门大街献艺后,名噪京城,曾入宫表演,溥仪大加赞赏,并赐丝制黄龙绳一缕。
花鞭鼓使用一般腰鼓,用小锣小镲伴奏。舞者头系白毛巾,身着短衣,斜挎腰鼓与左胁下,双手各持一鞭,鞭杆长22厘米,鞭条长50厘米,鞭梢系成疙瘩。表演时击鼓方式奇特,两条鞭上下翻飞,甩至背后、胸前、胯下准确地击打鼓面,鞭飞鼓鸣,独具一格,引人入胜,艺术效果非常强烈。有前八步、后八步、鹞子翻身、鲤鱼跳龙门、古树盘根、张飞骗马、苏秦背剑、二龙吐须、金丝葫芦、菊花盖顶、黑狗钻裆、就地十八滚等30 余种。
花鞭鼓50年代初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金质奖,1956年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获一等奖,受到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0、1984年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及辽宁电视台录制成记录片,其内容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3
各班主任老师今天放学时告知学生回家先理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9 01:54 , Processed in 0.01700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