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精神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4 09:34: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学习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精神

        玉泉区民族实验小学 石文静

我积极响应玉泉区教育局关于校长岗位培训通知,认真学习了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中关于于漪老师的内容,深受感动和启发,对于教师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热爱教育事业

于漪老师是一位在语文教学上独具魅力的教师,除了她拥有当好教师的某些天赋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她热爱教育事业,努力耕耘,潜心研究。她是改行教语文的,一直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她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发现自己在视野、知识点、课堂实际操作等存在明显的缺陷。由此,于漪老师作了连续不断的努力,她拼命吸取知识,打好业务底子。她用数倍的功夫,从系统学习语法、汉语拼音、修辞入手,到文、史、哲广为涉猎;以中外文学史为经线,选读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作品,力求早日摆脱知之甚少甚浅的窘境,告别孤陋寡闻,迈向知之较多较广较深的目标。“天天明灯伴着过午夜”不仅如此,她还要求自己对重要理论要反复学,她把平时学习所得写成了笔记,并完成了《学海探珠》 一书。

二、干一行爱一行

于老师在走出校门教了8年的历史课后,毅然改行拿起了语文教材,并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开始教语文时,于漪老师教学用语不规范,为了提高教学用语的质量,她硬是把课堂上要说的话写成详细的教案,然后修改,用规范的书面语去改造不规范的口头用语,然后在背出来,口语化。 潜心研究教材,取得使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弄得一清二楚,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钻研一篇教材要花1020甚至30个小时,没有什么可供抄袭的现场的教学参考书,这就促使自己非认真读书非刻苦钻研不可。三篇、五篇、八篇、十篇、上百篇独立钻研,开始尝到了庖丁解牛的滋味。 教鲁迅先生的《药》时,为了一个“着”字的读音,她查遍了所能找到的资料,最后查阅了英译本,读准了音才算放心。详写教后心得,对刚刚结束的课评头品足,找缺点找不足,激励自己不断改进。

于漪老师的课堂始终向外人开放,堂堂都是”示范课”“公开课”于老师的教案选早已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案头书,教学录像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观摩范例;她的学生百分之百考上大学,只要听过她上课,或者读过她的教学专著,都会从心里发出赞叹,语文课怎么会如此的有声有色,多彩多姿呢?

三、教文育人

于漪认为教育的职责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肩负着这样的职责,但是于老师的教文育人却独树一帜。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老师多次讲到: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分析,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诠释,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的提高。在这方面,于老师有很多具体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一) 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愿学、甚至厌学,那就无法教学生“学会”,也更谈不上“学会”了。于漪老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就语文教学而言,读与写的心理因素很复杂,它的效果往往与外界良好的环境,引人探究的问题,幽默有趣的语言,民主可亲的的学习气氛紧密相关,教师要尽力顺应学生的心理机能,把握心理流向,创设最有利于须为生思维的环境。而于老师就是一位极善于组织教学,善于创设教学环境的高手。

于漪老师总是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们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很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刨根究底的欲望,实施进行激励,引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进行目标激励,或者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进行前景激励,努力使学生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从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愿学、乐学、爱学,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力,于漪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最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力的老师。因此,经她教过的学生没有人学不好知识的,也不足为奇了。

(二) 教学的实施

1. 来自于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于漪老师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从广度上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所谓从广度上开拓,就是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是只见课文不顾其他。于老师总是审慎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吸取多种营养,尽量把课上好。她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时,但课堂上的知识容量要比一般课堂的知识容量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在她的课堂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知识面不断扩大。

2. 从深度上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教学上有一条根本原则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使学生认识事物不浮光掠影,就需善于思索,深究底里,洞悉事物的本质。现代教育培养人,这个要求非常重要。

3.方法的灵活多变

看于漪老师的观摩课的录像,百看不厌,常看常新,这是她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变换的结果。这些方法各有千秋,共同都成她课堂教学多功能的特色。

4. 课堂教学的鲜明节奏

教材处理有重点、有主次、详略。教一篇课文,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不能面面俱到,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课,不能糊成一片”。要先教给学生什么,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目的不明确,课堂上随心所欲,也就谈不上教学节奏。教学目的具体实在,轻重得当,课就上得有节奏。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她在这点上很有个性,总是善于在上课伊始就加大训练密度,掀起小小高潮。

5. 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于漪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语文课的感染力和辐射力,让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咀嚼、感悟,流淌到学生的心中。她追求的语文课的境界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崇高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和理解碰撞,感情发生“井喷”,感染学生,推动教学进程,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或质疑,或评论,或挑剔,或追根究底,发表个性化的独特看法,思想闪现火花,促使教学往深处开掘,往广处延伸。如果记录下来,是一篇师生共同创作的生动的优美散文,又是一首节奏鲜明催人奋进的交响曲。

6. 教学语言的表现力

在教学活动中,于老师让学生领悟文章蕴含的情和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她说,教学中最怕出现学生冷漠、无动于衷的局面。如果教师把自己酷爱语文的火花与之道学生的心理,把自己酷爱思考的问题传播到学生身上,教学情况就大为改观,学生会生龙活虎,兴味盎然。教材不同,学生情况不一样,脚法就应随之而变。有的课文适合朗读,就让学生多读、边读边议,有的课文需要讲解、讨论,分层剖析步步深入,有的课文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那就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消化。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文,侧重点也可不同,或侧重词句或侧重篇章,或侧重某个写作方法,或侧重思想情愫陶冶等等。当于漪老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民族文化的浓郁氛围中,看不尽“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崖”的美景,领略不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无视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爱国情怀,品尝那个不尽语言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乱世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的字字珠玑,心中民族自豪感不仅油然而生,简直是充盈胸际。吮吸民族优秀文化,民族奋发精神的乳汁,人的心胸会开阔起来,人似乎脱离繁琐,长高了,高大起来。

古人云:“水珠集聚成大海,经历积累成学问”,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创造了语文教坛的奇迹,这取决于她良好的素质修养和经过长期坚持,勤学苦练的本领,以及爱心的奉献和情感的驱动。 素质修养并不完全依赖于天赋,而主要是靠后天修养而成。于漪老师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就是后天修养成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她这种精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4-20 19:39 , Processed in 0.01762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