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012vip12708 于 2015-6-1 14:36 编辑
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实验中学 李春华 看见这个标题,我首先想到的是《论语》中的“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当时很是疑惑:现在还有不能上学的孩子吗?当冯校长说到教育资源的时候,我一下明白了,的确还有很多孩子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就如腾讯上的那张图片《没有儿童节的儿童》,的确有上不了学的学生,也有很多孩子不能接受很好的教育,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造成了这一切。冯校长表达了对这部分孩子的同情,彰显了悲天悯人的一面。 冯恩洪校长引用美国教育部的一句话: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让每个学生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让一个学生、一类学生享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这正是教育改革的使命。人是有差异的,优秀的教育是对差异性的包容。 以北京十一中为例,李希贵校长就提出:让一个学生、一类学生享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这正是教育改革的使命。课程改革应围绕学生一生发展做文章。学校开设大量选修课、设书院的举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也彻底改变了十一学校的师资格局:全校除了有314名专职任课教师外,每年走上十一学校讲台的校外专家学者、各行业优秀人才不下100人,彻底改变了课堂格局;全校除了已有的200余间教室外,还通过丰富的选修课、职业考察课程和个性化的选修方式,让课堂扩展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实践基地以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也许不能一下子把所有学生的问题解决,但是通过解决一个个学生的问题,力争做到逐步解决一类学生的问题,最后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这就是十一学校创办“枣林村书院”的初衷。设立自主研修学院:让“跑得快”的学生自己决定跑多快。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程度的差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用随班上课;尊重兴趣和潜质差异,对有理科特长的学生,探索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学制改革。给学生自由,助学生起跑,让学生跑得更好更快更强。学生们开始明白,高考胜出仅仅是人生的小小一部分。除了埋头读书,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到各种活动和实践中来,几乎所有重大校内活动全部由学生策划、主持、当主角,校长和教师成了“被邀请者”、“被安排者”。学生们自己组织了156个社团,涉及社会公益类、创业体验类、学科志趣类和娱乐文化类,吸引了全校学生参加。破解“偏才怪才”怎么教的难题,就是让他们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用小规模的试验,探索创新培养模式。感受北京十一学校的大气,感受前任校长李金初的教育情怀,给人感动,让人荡气回肠,现在的十一学校在李希贵的带领下,更为创新,更具活力。 希望北京十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能推广开来,那么冯恩洪校长所描绘的让每一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指日可待了,期待这一天早日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