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觅不得 有时还自来 ——由“溪水西流”看创作灵感 商河县许商中学:潘传喜 苏轼有首小令,文笔隽永,浑然天成,现摘录如下(见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该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在政治上作者是罪人,在物质生活上也比较艰苦,但作者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达观态度,发现美、审视美。词的上阙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新可人的美的图景:山下兰草的嫩芽浸没在澄澈的溪水中,润湿的松间沙路上干干净净没有一丝纤尘,潇潇的暮雨声中传来杜鹃婉转的啼鸣。词的下阙则由寺前“溪水西流”,联想到岁月人生: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的时光,这门前的溪水都能向西流淌,就不要顾影而自伤了。该词清新自然,含蓄蕴藉,充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果从写作角度,该词是否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呢?这不由不使我们想到了“尽日觅不得 有时还自来”的创作灵感。 一谈灵感,似乎给我们的感觉是虚无缥缈,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晋代文论家陆机曾在其《文赋》中对灵感作了如下描述: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影)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灵感真的这样扑朔迷离吗?下面我们便从苏轼这首小令入手,看看“溪水西流”如何孕育、激荡着东坡居士的创作灵感,看它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长于观察,慧眼识珠。“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般来说,水向东流,而现在摆在东坡先生面前的是一幅“溪水西流”的图景。“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明·谢榛《四溟诗话》)苏轼决不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细心观察,耐心揣摩,于是慧眼识珠,神与物游,“溪水西流”触发了作者“创新思维”的灵感:既然溪水能够西流,人生为什么不能像那涓涓溪水,忘却往日的风尘,再次拥有年轻的心呢!于是作者的思维仿佛与那淙淙小溪一起流淌,“溪水西流”使作者沉醉于达观、美妙的人生境界之中,由于长于观察,“西流的溪水”为本词的写作奠定了“意象”基础。 二、勤于读书,积学储宝。如果作者看到“溪水西流”,仅随便的发一通“人生能再少”的感慨,词的意境也许大打折扣。而此时作者想到了白居易的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醉歌》)作者反其意而用之,于是意象迭出:不要再唱那“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生苦短的歌了;君不见“门前流水尚能西”?白发之人岂无少年蓬勃向上之心?遇点坎坷算什么呢?东山可以再起,卷土可以重来。此处用典,耐人寻味,使这首本来只有二十一字的小令,给了人许多有益的启迪。而能够联想到这些,正是作者平素勤读书、多积累的结果。由此看来,勤读书,多积累,积学以储宝,才能诱发创作的灵感,避免行文的干涩,引发读者的共鸣。 三、提高境界,历炼人生。积学储宝固然重要,但有了百花未必就能酿得出蜜来,清人吴定说得好:“道德者,文章之宗也。”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历炼人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艺术品位,才能高屋建翎,居高临下,寻得理想中的高尚和善美,同时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猥琐和鄙陋;既可以“不平则鸣”,又能不为所累,最终达到“天人合人”的境界。也许可以这样说:“灵感源于对人生的不断思考。”苏轼正是这样一位达人,虽然身遭贬谪,但仍然能够达观向上,跳出个人悲苦的狭隘圈子,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不屈不挠的达者的歌。 最后,让我们再聆听一下清末大学问家王国维的声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诚哉斯言,虽说灵感“尽日觅不得”,似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只要我们长于观察,积学储宝,加强修养,历炼人生,相信灵感“有时还自来”,缪斯女神一定会惠顾我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