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较1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20:19: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自转的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3、回归年与恒星年



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4、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5、日界线与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



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6、晨线与昏线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不同点是:晨线的东侧是白昼,西侧是黑夜;昏线的东侧是黑夜,西侧是白昼。晨昏线的长度是球面上大圆的一半。晨昏线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



7、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某一点向四周递减,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点时,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纬23度26分,东经120度向四周递减;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某一条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如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太阳活动与太阳视运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太阳视运动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它是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



9、欧美四季、中国传统四季、气候四季与一般划分方法



欧美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点。



中国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点。



气候四季:以候平均气温10度和22度为划分界线。



一般划分:北温带国家一般的划分方法,以3、4、5月为春季



1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其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太阳常数:必须具备5个条件即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1分钟、日地平均距离上。



12、对流层与平流层



都是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层次。对流层与平流层在气温分布、空气运动及与人类关系方面有明显不同。



13、高层大气与电离层



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称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的80-500千米的高空存在着若干个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14、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条件:太阳光、地球不透明、地球不发光)。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15、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16、五带、热量带与温度带



五带是地球表面热量带的粗略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南、北温带又可以分出亚热带、亚寒带等热量带,但北半球的亚寒带并不一定在北极圈以南,也可能在北极圈以北;亚热带也可能到北回归线以南,这都是一种粗略的划分。



温度带是我国根据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分出的热量带,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17.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18、大气的保温作用与大气的削弱作用



都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作用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保温作用指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指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保温作用有两层含义。



19、反射与散射



被反射的太阳辐射全部回宇宙空间,反射无选择性。



散射中的一部分到达地球表面,颗粒大的物质如尘埃、较大的水珠等散射无选择性,颗粒小的物质如空气分子散射有选择性。



20、热力环流与三圈环流



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组成,它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在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大气环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大气环流)。



21、城市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雨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热岛效应,在城市上空存在一股上升气流,加上城市上空尘埃较多,使城市附近及下风向降水稍多的现象。



22、热力原因与动力原因



三圈环流中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极地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是由于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称为热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是由于空气聚集下沉或辐合抬升而形成的称为动力原因。



23、季风环流与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一种环流,近地面空气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则由海洋吹向陆地。它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24、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副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简称,对我国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



25、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因分布地区不同而划分,其在形成原因、冬夏风向、影响范围和强度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26、锋面与气团



气团:大范围性质均一的空气。根据与流经地区气温的对比,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锋面: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处。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明朗,气团交界处天气多变。



27、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



根据冷、暖空气势力大小划分的锋面类型,其在形成、降水强度、雨区范围和分布、锋面倾角、天气图上的表示方法、雨线画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33、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



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空气的运动状况。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北半球中纬度气旋前方是暖锋,后方是冷锋。热带气旋是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形成的一种气旋,当其近中心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时称为台风或飓风。



28、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候差异,其在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最冷最热月出现的月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9、山岳冰川与大陆冰川



按冰川所处的位置、形状和规模,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种。中、低纬度的高山雪线以上形成的冰川称为山岳冰川,呈舌状。大陆冰川分布于南极及格陵兰岛内部,呈盾状。



30、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



按照冰川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冰川的物理性质及冰川周围环境综合指标,可把山岳冰川分为海洋性冰川与大陆性冰川两类。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冰川水分循环速度大,地质地貌作用强烈,侵蚀地形发育;而大陆性冰川分布在气候干燥的大陆内部,冰川的地质地貌作用微弱,堆积地貌发育。



31、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32、地质时期、历史时期



地质时期:1万年以前;     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以来



33、台风与飓风



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34、海陆风、山谷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山谷风:由山顶与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局部地区的风。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夜晚由山坡吹向山谷。



35、焚风与干热风



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5-0.6℃/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9 18:27 , Processed in 0.01745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