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较2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20:19: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36、气候的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37、暴雨与风暴潮



暴雨:24小时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风暴潮:由于风暴或台风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的现象。



38、波浪、潮汐与洋流



均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由风、海底火山或地震等引起,海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啸是由海底火山、地震海底、风暴或海底滑坡引起的巨浪。



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用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依据其成因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39、寒潮与寒流



寒潮:气象灾害的一种。



寒流:洋流的一种,与暖流相对。



40、硫酸型酸雨、硝酸型酸雨



硫酸型酸雨主要由于含硫煤燃烧而引起(有色金属冶炼时也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硝酸型酸雨主要因汽车尾气排放而引起,发达国家的酸雨多是硝酸型酸雨。



41、气旋型大洋环流与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洋流系统):分布于中高纬海区,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没有。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副高为中心的洋流系统):分布于中低纬海区,南北半球均有,世界各大洋中共有5个。



48、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



西风漂流:分布于西风带,因西风吹动而形成的洋流,南北半球均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南极环流:沿南极边缘呈逆时针方向的洋流。



4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拉尼娜: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两者都会引起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东岸降水偏多,西岸降水偏少。



43、地震与地震波



地震: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强烈的地震也是一种地质灾害。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产生的一种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人们可以制造人工地震并利用地震波来找矿。



44、海洋污染与海洋生态破坏



都是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洋污染也能造成生态破坏。



45、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46、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有褶皱和断层。



47、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板块边界的类型。生长边界位于板块张裂处,有海岭、断层等;消亡边界分布于板块挤压处,有海沟、造山带等。



48、褶皱与断层



均是地质构造的一种。褶皱指岩层受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但没有破坏其连续性。断层指岩层受挤压力或张力后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位移。



49、向斜与背斜



岩层受力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



背斜与向斜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岩层的新老关系,地面上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反之为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50、向斜成山与背斜成山



背斜成山指岩层受力向上弯曲形成山岭,向斜成山指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51、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



流水侵蚀是流动的水对坡面、河槽等产生的冲刷作用,溶蚀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



52、冲积扇、冲积平原



冲积扇:冲积扇系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冲积扇的表面往往被若干分支散流切割成放射状的沟网。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冲积平原:冲积平原系指大面积的河漫滩、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冲积扇和山间盆地冲积平原。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密西西比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恒河平原等都是世界有名的大冲积平原。



5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慢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岩石圈=地壳十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54、地层与岩层



岩层:成层的岩石;地层:通常指特定时代形成的成层岩层,如寒武纪地层。



55、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64、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56、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温度的变化引起岩石的崩解,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如流水的侵蚀作用。



57、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58、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时期。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56、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



水系:水系又称“河网”、“河系”,指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体所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它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的湖泊、沼泽等组成。水系的划分,有的以流入的海洋划分,如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有的以河流的干流命名,如长江水系、黄河水系;也有的以归宿的湖泊而定名,如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水系特征通常从干支流的分布,河道的曲直等方面去描述。水文:一般包含水位、流量、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的内容。水位是河流某处在某一时刻,相对基准面的水面高程。水位的变化,主要受水量大小的影响。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横截(断)面的水量,一般用米3/秒表示。河流中出现一年中最小流量的时期,称为枯水期。汛期是指流域内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化,引起定时性的水位上涨时期。含沙量指单位水体中所含泥沙量,通常以千克/米3计算。结冰期指水体开始结冰至冰面破裂,冰块随水开始移动的这一段时期。



57、静态水资源与动态水资源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的水资源。



动态水资源:指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等循环周期短,更新快的水资源。



58、潜水与承压水



潜水:埋藏在第一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中间的地下水。



潜水有自由水面,埋藏较浅,水质较差,易受气候影响;承压水承受一定的静水压力,埋藏较深,水质较好,不易受污染,但污染后难以恢复。



59.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6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6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6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63.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64.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工沼气、煤与煤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65.大农业与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耕作业)。



6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67.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68.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69.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70.城市地域形态和城市布局形式



城市地域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式



城市布局形式: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沙发
发表于 2012-3-2 06:52:26 |只看该作者
城市地域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板凳
发表于 2012-3-2 08:19:51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地板
发表于 2012-3-2 08:29:15 |只看该作者
城市地域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9 18:39 , Processed in 0.01810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