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育案例 案例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老师是学生能否接受科学的、领先的教育的关键。 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施教的结果。 案例评析 分析一:家庭的原因 1、父母生病,无太多精力照顾孩子 父母只要求孩子在学校别犯原则性的大错误,至于学习方面只要马马虎虎及格就行,这就给孩子思想上造成了松懈。 2、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 父母因本身工作劳动等种种原因,平时很少关心xxx的学习,把学校看成保姆一样,几乎不主动到校了解孩子学习纪律情况,放任自流。 3、父母教育方法的不得当 父母发现学生有错,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甚至痛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和抵制。 分析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生认知的偏差 学生存有学习马虎,得过且过,混一天是一天的态度,因此他们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在学习上。 2、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对于好奇心特强的学生来说,抵制力稍弱的学生们很快就会沉迷于网吧,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抓住“病因”,与家长达成共识 请来了父母,从他目前的表现谈起。肯定了学生一入学时的表现,提出了学生目前存在的毛病。建议家长看到孩子的优点给予表扬、鼓励,看到他们潜在的和已经暴露的弱点和缺点,并及时的给以批评教育,帮助他克服和改正;不能因为没时间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甚至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希望家长能配合学校,随时根据孩子的情况和我们进行沟通,希望家长也积极的和他沟通并及时的把学生的表现反馈给我,以利于学校针对孩子进行个别辅导。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弱点和不足,并且提供给家长更科学适用的育育方法。 润物细无声,用班级的力量陶冶情怀 优秀的班级体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好习惯的形成不是天生的,它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靠家长和教师的培养和教育。需要家长和教师在较长的时间里,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