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8 21:35: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从教育观念上来看,家长普遍重视对其子女的教育

父母再忙再累,也要挤出时间和精力来关怀子女的成长,安排好他们的各种活动,如带孩子参观、游览,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给他们解答各种问题,教他们背诵儿歌等等。这些都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智力的开发,聪慧性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人们的研究也发现,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上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其早期较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从经济条件上来看,独生子女在经济上有可靠的保证

他们在生活营养、玩具、图书、学习用品、服装等方面都比非独生子女优越得多,这为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家长教育子女的知识不够或者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教育技能技巧,在很多家庭这种良好的经济条件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促进作用。如有的父母给孩子买玩具不少,但能启迪孩子心智,促进孩子智力发展者却很少,致使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上的优势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导致“在部分独生子女中智力有下降的趋势” [3]。比如,四五岁的孩子还分不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数星期几还要数拳头等。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从家庭结构上看,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是“独苗”一个

这一方面使父母的关爱集中到了唯一的孩子身上,使孩子在感情上得到充分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以及由此引起的由衷的愉快,使得独生子女具有自尊心强、求知欲旺盛等特点。这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激发他们认识事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上进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出现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中心人物”,家庭事事都围着他转,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爱的反馈、回报,养成任性、不尊重父母、爱发脾气、挑吃挑穿等不良习惯。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颇偏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

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它主要包括知识的传愉、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养育和规范的灌输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完整内涵。但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引力下,独生子女的家长形成了偏颇的教育目标,致使家庭教育长期处于失调的状况。调查表明,在家长的教育目标体系中,“知识的传授”被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其他各项指标均需为它让路。许多独生子女家长们认为,家庭教育首当其冲是要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用各种方法督使孩子不断考高分,最终考上大学乃至研究生等,这才是子女成龙成凤的唯一途径。这种观念的偏颇之处就在于它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养育及规范的灌愉等对孩子健全发展的重要性。

(二)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不良的心理品格

家庭教育要想取得实效,还要讲求教育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良心理品格,不当的教育方式只能滋长孩子的不良心理品格。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所引起的孩子心理品格下映的现象要见不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施以溺爱的教育方式。他们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一味地娇惯宠爱,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对孩子常怀着姑息、迁就的心理。由此,便使孩子养成了娇纵的心理品格。具有这种心理品格的孩子往拄对家长不羊重,自私任性,挑吃挑穿,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等,令家长追悔莫及。有些家长则走向了反面,对孩子施以粗幕的教育方式。


(三)欠缺的教育知识削减了家庭教育的合理性与实效性

家长的教育知识在宏观上应以自己对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掌握为基抽,在徽观上应以对自己孩子身心特点的了解为基拙。这两方面缺乏任何一项,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合理性与实效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独生子女家长对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并不了解。孩子对家庭教育不满意,势必会影响家庭教育的实际成效。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长教育素质的欠佳是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与非独生子女家庭不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不会受到兄弟姐妹的影响,他们接受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家长。所以,家长教育素质的欠佳也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水准,乃至使家庭教育出现种种失误。正如前述,我国独生子女家长教育素质的欠佳集中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偏颇、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知识的缺乏等几个方面。那么,何以造成这种局面呢?原因大致知下:

其一,家长缺乏宏远的现代化意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教育的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方向。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有树立宏远的现代化意识,才能使家庭教育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响合。但我们的家长却恰恰缺乏这种战略眼光,将家庭教育目标集中定位于抓孩子课本知识的学习上,而忽略了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结果只能使孩子成为未来竟争社会的低能儿。这是当今家庭教育走向误区的原因之一。

其二,家长缺乏科学的求索精神。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理想的方式是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即给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由,羊重和信任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谈。当然,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还应因人因地设定。其总的思路是要使儿童最大限度地培养综合素质。但是,一种适宜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总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行进多次总结求索出来的。家长只有具备这种求索精神,才有可能为孩子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实际上,若家长能不断地进行观察和反省,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粗基型和瀚爱型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就会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的诸多不当之处,进而寻找科学的教育方式。可以说,家庭教育出现失误是和家长缺乏科学的求索精神有关的。

其三,家长缺乏积极的“充电”行为。家长教育知识的欠缺最主要的是因自身不去积极的进行“充电”。一个人的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掌握知识的途径枕是学习。尤其是关于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多数人没有在校系统学习过,这就常要在结婚前后进行补课。补课的途径可以是买来相关的书籍自学,也可以去社会上办的家长学校去学习等。但家长若息情于此,难免会使家度教育成为一种主观意愿的施加,出现违反孩子身心健康的现象。

(二)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是家庭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

独生子女的教育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珠性势必增加了家庭教育失误的可能性。

其一,教育独生子女。家长无经验可循。与非独生子女家庭不同,独生子女的家长面对“只生一个”的现实,不可能积累家庭教育的经验,轻车熟路地去教育孩子。他们只能一切从头开始,失误也在所难免。

其二,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独生子女在家庭基本三角中具有结构要素不可缺少性、角色不可替代性和性别不可选择性。这就决定了独生子女在父母心中的特殊地位。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增加了家长高期望心理下的对孩子的加压行为和溺爱心理下的对孩子的纵容行为等一系列不当教育行为的产生。

(三)学校教育环境的偏差是家度教育失误的现实原因

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机制实际上一直是应试教育体制。在此体制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数,形成了一切围绕分数转的局面。其结果就是扼杀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质,降低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环境的偏差直接延伸到了家庭教育之中。家长们顺应了学校的教育走向,把家庭教育也浓缩于升学、考试、分数的指挥棒下,把“家庭教育”定格于“家庭学习”的层面上。即把围绕着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家庭教育和父母职责的首位,放弃了对孩子基本生活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致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这不能不从学校教育环境的偏差加以追究。但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一日,其实际举措也每有所闻,这就为家庭教育走出误区提供了现实的参照系。

          四、解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

疼爱孩子并不完全是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二)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和选择

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固然给与他很高的教育投人和热情,也希望他有个好的未来,但是家长应该明确“儿童自然发展观”,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言:“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术划,毋宁展个性。”[7]不能把成年人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给孩子充分自主权。       

(三)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

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不搞长辈意志控制和硬性灌输,也不搞分数论英雄,更不搞棍棒教育。

(四)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长辈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子女的进步与发展,在家里建设一种讲学习、求向上、助快乐、促幸福的文化氛围,从而训练、培养孩子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品位,将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直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

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父母要保持与子女所在学校班级的联系,注意了解他们成长和进步的情况,发现长处给予必要的赏识和鼓励,发现毛病也不能文过饰非,要及时、稳妥地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解决,以免助长短处,也好配合施教机构搞好对子女的各种教育。

(六)建立民主的家庭

在这样的家庭中,个体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长辈给予晚辈理性的关爱,晚辈要给予长辈尊重和关心;小孩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遇事互相协商而不是由父母全权决定;孩子作为家庭的组成成员之一,与父母共同经营家庭,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五、结论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要重视,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习上对他们宽严有度,做到严厉而不失温情,放手而不失引导,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在适当劳动中锻炼他们,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6-2 19:28 , Processed in 0.01876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