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数学之树根深叶茂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06:41: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让数学之树根深叶茂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思维的有效性

李茂文三、加强问题变式的训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做题是任何学科都不能缺少的环节,实际上亦是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但是,每个学科的作业又有所不同。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新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通过这种一题多练、一题多解的途径,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多题归一则是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有效方式,在许多问题和试题当中进行归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本类试题的规律,做到弄通一题,解答一片,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摆脱题海的束缚,使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试题变式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推进了知识横向和纵向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提高了思维的整体素质。

四、发挥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建立数学学习的新理论,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1、探究自主参与形式,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新《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帮助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每上一节课,教师在备课时都应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注重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备课时,要密切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活动结合起来,尽量在学生的情绪体验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探究学生自主参与者的最佳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在教学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这一环节时,教师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先由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留给学生创新探索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同时,在实践中,也必然有部分学生会碰到一些障碍,可让他们合作讨论,也可让他们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规范操作的全过程,此时此刻,学生们有的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实践操作是否正确;有的则想弄懂尚未掌握之处,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从而使教师的“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又初步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参与热情,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可谓一举三得。

2、掌握自主参与方法,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

然而,有的教师认为,高年级教学自主参与的意识似乎已进入“休眠”状态,“导”也无用。其实不然,试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见识愈广,思维也愈加成熟,“自主”的意识也就更强,他们怎会甘心做学习的傀儡?他们有他们的思想,他们有他们的见解,他们有交流自己想法的愿望与热情,只要教师能增加引导,相信星星之火也可燎原。

课堂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归宿,需要学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掌握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并在灵活运用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能力得到发展,所以,学会自主参与的方法是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意识的关键所在。

3、激发自主参与热情,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不但要在课堂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变为我们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五、讲究策略,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

创新需要知识,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需要智力。“知识+科学+方法+灵感=创造”。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也为新异见解的产生和评价提供基础。没有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就不会有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积累与内化,而且熟能生巧,巧能创新。

通过学习了创新思想以后,我们认识到创新不光在于教师教法的创新,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用自己创造性的“教”来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策略方法上,应注重引导、点拨,启发智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让学生善于思考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引导、点拨、启发、讲评,教学生善于思考,在思考中领悟,进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路。

让学生学会转换

能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展开合理联想,进行新组合,就是一种创新,一种创造。在引导学生思维新关系的过程中,要适时进行“生与熟”、“顺与逆”的转化,当遇到某一个新问题难以发现其联系时,可借助联想将其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从而找到思路与解法。

让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实际上,人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传奇色彩和创造性的成分,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运用教具、实物演示或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来激励和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不断的丰富想象内容。要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敢于想象,并在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平中见奇中产生新见解,解决新问题。

七、结合学科,为学生创新提供空间

结合学科,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改为自主探索,并着重增加一些开放题、灵活题、综合题、变式题等,打破学生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和可能。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创新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

2)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有创新的氛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呢?

做法是: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和思考讨论,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3)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有创新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见解很独特!”或“不要紧,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

4)练活习题,使学生有创新的途径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

面对现代教育发展的现实,我们的实验主要围绕学生能力、心理品质、意志力、竞争力等方面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其潜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逐步自主的“做、悟、思”,使之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益地发展。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30 06:39 , Processed in 0.01552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