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dhdzx5 于 2012-10-16 10:49 编辑
好了,让我来做一个总结:第一,相信成功不是一种,成功有多种;第二,相信未来是不确定的,但你是可以朝它走过去的,可以不断地接近它;第三,记住你的年龄,你现在只有18岁、19岁、20岁,你不是像我和敏洪学长一样,快50岁了,你没必要考虑我们这个年龄应该考虑的事;第四,为将来多留一些记录,做一些荒唐的事情也无所谓。但是,就像敏洪学长讲的不能碰底线,不能突破这个底线。比如:考试作弊,弄虚作假,不尊敬老师,不孝敬爹妈,坑蒙拐骗偷等,都不能干。 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如何让你的人生过得比别人 “多”?你在中国读书,你在今天的21世纪读书,你可以像古人一样过,像未来人一样过,或者你在中国读书,可以像美国人、欧洲人一样过——惟一的办法是阅读,阅读面越广越好。这就是我们这些过来人给诸位的建议。我跟敏洪学长那一代,我们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的是什么?我们读过大学!我们百分之百地肯定我们曾经有过大学生活!诸位,你将来不一定敢肯定。我有过18岁、19岁、20岁。我在抽屉里看到一张大学毕业书,我是读过大学的。但是,你真的读过大学吗?这大学的四年在你生命当中如此地特别和夺目吗?不见得。我跟敏洪学长在大学里都真正地过了这四年。实际上,我们在大学校园里都不止四年,因为这几年在我们生命当中无比独特、不可替代、不可复制、不可重来。它永远可以记忆、永远可以梦想、永远可以支撑我们。谢谢大家! 现场互动内容 关于有用和没用 现在,我们很多同学对有用和没用的观念比较狭隘。其实,有的时候表面上没用的东西才是有大用的东西。比如:在佛教里面经常会举这样一个例子:佛教里面跟你讲无用、大用,有时拿一个杯子给你看,这个杯子是空的。这个空的有什么用呢?称份量没有份量,但是你用这个杯子主要是用它的空,你要盛水。有的时候你随便拿本书看,只要你喜欢看就看下去,不喜欢看就放下。永远有这样一种心态,不要太现实,不要太势利。 听音乐不会带来实际收益,但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几乎所有的顶级物理学家音乐修养都极高。爱因斯坦、钱学森先生,这样的例子多了,顶级的物理学家都是音乐修养很高的,这实际上是开启你无数的可能性。中国古人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怎么使你的生活过得好,有幸福感呢?要做一些无聊的事情,不能只做有聊的事情,偶尔做做无聊的事情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有的时候心态要开放,千万不要封闭,思想要是一种开放式。我现在跟孩子接触特别多,跟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比,我们可能更开放,我们更敢想、敢闯,去做前面没有人做的事情。现在的孩子可能是按部就班,从小有爹妈一步一步地照顾好,我们那个时候没有这个观念。 关于留学和学位 各位要争取一切可能出去留学。为什么?丰富自己的人生、拓展自己的事业,去看看另外一个世界,接受另外一种教育,接受另外一种训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读书要越多越好,走的路也是越多越好,有可能的话尽量出去。为什么不呢?我看不出有任何坏处。我们现在看到的老一辈的了不起的科学家,有哪个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大家看看上海交通大学的名教授,哪个没有出国的经历? 我们知道像钱学森先生的父亲是钱均夫,和鲁迅先生是好朋友,但是并不是大富之家。钱钟书先生的父亲也是一位学者,也不是大富之家。但他们都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心态,支持孩子们接受一种最丰富的教育。钱学森先生小的时候,钱均夫先生就会带他玩摄像、做标本,不限制他、规定他。不要说读书一定要为了什么,一定要改变什么,而是首先要让你在读书的时候感觉到一种快乐。钱学森先生后来到了美国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和冯-卡门有一段交流,钱学森先生就把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方法告诉了他的导师,导师讲令尊大人是真正的伟大的教育者。 刚才敏洪学长讲的一句话我得做个补充。对于敏洪学长这样的人来讲,他不需要任何学位,但是诸位能够读博士就一定要读下来,因为敏洪学长的情况是不能复制的。你不要告诉别人只要怎么怎么做就会成为另外一个俞敏洪,这是不可能的,大家最好不要有这个幻想。很多人的生活是按部就班的,是要跟这个社会妥协的,是要尊重这个社会的规则、规章、制度和要求的。所以,敏洪学长讲的能够出去留学表明自己追求的态度,表明自己这样一种学习的心态是对的,但是,敏洪学长讲的留学并不是为了读学位什么的,诸位最好不要听。留学能读博士绝不能硕士,一定把学位读回来。
|